文/三平
关于政教关系的讨论,一直是当代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政教关系的讨论之中,通常是探讨基督教在不同的年代,或是一些不同的宗派,关于「政权」和「教权」关系演变的讨论。而这种政教关系在某些时候是具有紧密的关系;但在另一些时候,则又具有对立的关系。而在当代西方基督教国家,则是在政策上采取政教分立的关系,并也因此就衍生了种种的议题,例如「世俗化」就是这其中的一样重要议题。 然而要看待台湾民间的政教关系,以西方这种教权和政权分开讨论的方式确实是不适用。若要正确地来观察台湾民间的政教关系,就势必要探讨封建体制对台湾民间信仰者的影响。 在封建体制当中的皇帝称为天子,这说明了民间所认知的皇帝,一方面是世俗政权的君主,但也一方面说明他也具有的神权地位。举一例而言,民间所信仰的玉皇大帝可以封立神明,而就民间而言,皇帝是和玉皇大帝一般,同样有封立神明的权力。 在民间信仰中有诸多神明,主要是来自天庭的册封,这些神明大多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如太子爷、齐天大圣- ---等;但也有一些民间所认知的神明,则就是由皇帝所封立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妈祖,妈祖最早是由宋徽宗首先封立的,并且也是按照后宫的等级来封立,在宋朝时期妈祖由「夫人」的等级而升至「妃」,一直到清朝时期,经由当时皇帝的封立,妈祖的神格才升到「天后」的等级。 也因此在台湾民间的认知之中,纵使是人间的皇帝,他们也具有和玉皇大帝一般有分封神明的权力。然而在封建体制之下一般民间的官吏,同样也是由皇帝封立的。这使得民间认为这些地方父母官和地方神明,其实都是皇帝封立的,也都隶属在同一个封建制度的体系内。也就是就台湾民间的信仰者而言,无论是政权和教权,其实都是掌握在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手中。 这种封建体制所建立的政教关系,时至今日虽然台湾已走向民主制度,但却仍然深刻地影响到台湾的政教关系。例如在地方庙会活动之中,地方父母官就经常成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主祭者。对这些民间宗教的信仰者而言,他们认为地方父母官参与这类祭祀活动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甚至会在地方性的宗教活动之中,动用到地方的政治资源。例如北部北宜公路沿线的某乡镇在1999年办了一次大型的普渡法会,在该次的普渡法会之中,就包含上自国家元首、以迄两县的首长,五个地区乡镇市长的参与之外,该次活动完全是由当地乡公所人员来负责。也就是那次的宗教活动,完全是由政治人物担纲来负责。 甚至还有更为离谱的,在1997年南部某地区曾在某次的王爷醮典之中,就有地区部队负责支援该次宗教活动。由于这类王爷醮典都是遵循封建时期的礼仪来进行,因此祭祀者就必须扮演各类的清朝官吏。在封建时期官吏出巡时,通常都有侍从举牌随行。那一年就有某个宪兵部队,支援一整排的兵力,担任当时王府「旗牌官」出巡时举牌的侍从,甚至也同时轮班分担王府的卫哨勤务。 而就祭祀活动的内容来看,在台湾民间祭祀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道士,他们在祭典之中,手中持著笏,也就是封建体制官员在晋见皇帝之时手中所拿的笏;他们的祭文,是用禀奏的方式来呈现;而在那些要烧王船的王爷祭典之中,信徒间流传著这些王爷被皇帝指派,负有「代天巡狩」的任务;并且在不公开的王府内部活动,内侍所采行的正是封建时期的礼仪。 在某些活动现场,有一些虔诚的民间信仰者,他们穿上黑衣,戴上纸做的枷锁,志愿担任犯人的角色,并且在庙宇周围打扫,以此担任犯人的苦行来祈福。 这些事例都是说明了台湾的民间信仰活动,其实都是在封建体制的架构中进行,由于封建体制之中政治官吏和宗教神明都是由皇帝所封立,也因此在封建制度时期,当时的地方官员就不敢怠慢这些宗教事务。 时到今日,虽然官员的任用是在民主政体当中所产生,但由于深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仍然是以封建制度的遗风来进行宗教活动,这就使得这些民主体制中的政治官员,也是想当然尔地担任宗教活动祭祀人员,并且也可藉此迎合选民。 当代的台湾虽然已经走上民主政治,并且也有一些学者诸如瞿海源等人大声疾呼,希望国内能建立起政教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在台湾民间信仰的领域之中,因著封建体制的影响,使得政治人物不自觉地,就认为自己具有参与地方上宗教活动的义务,并且也藉著这些宗教活动,更加地累积自身的政治声望。 |
索引页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