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外揚

 

紀元的基準

  綜觀古今中外,人們使用過各式各樣的紀元方式,如皇帝紀元、孔子紀元、 佛教紀元、回教紀元等等,但目前全世界唯一「放諸四海而皆準」、最通行無阻 的,仍是以耶穌降生視為基準的「公元制」,即以B.C.代表耶穌降世前的年份 ,意為「在基督(耶穌)之前」(Before Christ);以A.D.代表耶穌降世後 的 年份,意為「在我們主(耶穌)的年代」(拉丁文Anno Domini,即英文 in the year of our Lord)。

  這種以耶穌降世為基準的紀元方式,起源於第六世紀。約在公元五二五年, 塞西亞(Scythian)地方的一位教士艾克西古斯(Dionysius Exiguus),應教 宗 的邀請,編寫一套有關復活節的故事。 他拒絕採用當時以羅馬皇帝戴克里先 (Diocletian )統治期為始的紀元方式,而改以耶穌降世為基準的新方法。美中 不 足的是,這位綽號「小丹尼斯」(Dennis the Small) 的教士,將耶穌降世的 年代 晚定了四到七年,留給後世學者一個考據與爭議的課題。

  試問這個形成於六世紀的耶穌紀元法,到了近代轉變成世界公認的公元制, 是出於一個暫時的、偶然的、習慣的際遇,還是出於一個永久的、必然的、合理 的結果?換言之,耶穌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是否真的超越所有古聖先賢,可以毫 無慚愧地站在人類歷史的關鍵地位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以下試就人類文明發展的幾個方面,舉例來看耶穌的影響力 ,是如何浩大與深遠。

福音的影響

  在文學與藝術方面,許多偉大的作品,或出於基督徒之手,或以聖經故事為 題材,皆已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豐富的寶藏。如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開心靈 自 傳的先聲,證明耶穌聖愛能拔靈魂出卑污而臻崇潔。但丁的《神曲》、彌爾頓 的《失 樂園》,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里程碑。英王詹姆士頒佈的欽定本英文聖經 ,在英語 辭彙與思想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音樂之父」巴哈相信,音樂唯一的使 命就是榮 耀上帝,他總會在樂譜的結尾處寫下S.G.D.三字(Soli Gloria Deo) ,意為 「榮耀只歸於上帝」。韓德爾的《彌賽亞》,完全以聖經經文為歌詞,傳 唱至今, 歷久不衰。

  在家庭與社會方面,耶穌對於兒童、婦女、窮人、病人等弱勢群體的尊重與 關懷,啟發了歷史上無數的改革運動,使社會更為平等與和諧。許多社會中流行 多時的惡劣風俗,也在來自耶穌的改革動力下而消逝。古代羅馬人喜愛殘酷的競 技,結果由於基督徒挺身抗議,這類違背人道的競技才告停止。在中國近代史上 ,基督教與纏足、鴉片兩大毒害所進行的長期抗戰,更寫下社會改革史上極為壯 觀的一頁。宣教士所到之處,設立醫院、學校、救濟災民、照顧弱勢、導正偏差 、引進科技、破除迷信,不但扮演社會福利先鋒的角色,更成為全球現代化運動 中,一股最全面而正面的力量。

耶穌基督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在學術與教育方面,耶穌感動了無 數最敏銳的心靈,來追隨這位宣稱是「道 路、真理、生命」的救主。在中世紀, 神學居於「百科之后」的地位,對人文思 想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想必早已察覺: 歐洲最富創造性的思想家皆為基督徒。甚 至在宗教式微的啟蒙時代,仍有許多傑 出的學者承認他們對耶穌的信仰。天文學 家克卜勒傾聽天上的音樂,稱頌上帝的 榮耀。牛頓在神學上所下的功夫決不亞於 科學,稱自己在科學上的發現,正可以 與神學的研究相輔相成。歐洲的大學,最 初大半皆由教會設立。近代西方的著名 高等學府,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大 學,在創立之初都申明矢志為基督信仰 作見證。在中國近代史上,教會大學的貢 獻與影響也非常深遠,在女子教育、校 園文化、專業訓練、服務社會、見證信仰 及其他許多方面,都樹立了美好的典範。

  在政治與經濟方面,耶穌的影響力帶來更多的公義、公平、自由與尊嚴。英 國國會在威伯福斯等基督徒議員長期不懈地奮鬥下,終於通過了禁止販賣黑奴的 法案。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信從聖經,直到今日仍有手按聖經宣誓儀式。「世人 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不只一位美國總統,在他們的 就職演說中,引述這段經文,奉為施政的圭臬。至於其他重要的信念,如肯定人 性中的幽暗意識,預防權力集中所造成的腐化,重視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所具有 的價值與尊嚴等等,都已落實在制度上,奠定民主政治的堅固基礎。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所舉例子,較偏重於西方,其實隨著耶穌福音的傳佈, 耶穌的影響力也遍及全球。親愛的讀者,願您在這個聖誕節,與耶穌這位生命的主相遇,讓祂的愛與能力進入您的生命中,讓基督展開屬於您人生新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講師)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454期,經原作者與中國信徒佈道會中信月刊社授權本 中心使用轉載,若您欲使用本文,請您與中國信徒佈道會中信月刊社聯絡。


回信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