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許立人 2025.03.30
《不丹沒有槍》劇照。(圖片來源/海鵬影業)
最幸福的國家
不丹這個國家的名字,原來自於梵語,它的意思是「吐蕃的邊陲」。在以藏文化為中心的古代世界觀裡,她是藏文化所能觸及最遠的地方。
即使來到21世紀,不丹仍然像是住在喜馬拉雅山山腳下的隱士。它全國的人口不多,80萬左右的國民散布在約3萬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又因為不丹長期奉行不結盟的政策,向來不摻和國際間的競合關係,因此她可以遠離世俗的塵囂與紛擾,安居於世界的邊緣。因此,不丹也是世界上幾個開發程度敬陪末座的國家之一,甚至直到1999年才引進衛星電視與網路,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衛星電視與網路的地方。不丹的遺世獨立,加上人民的純樸知足,一度被譽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
學習選舉文化
2006年,不丹推動了重大的政治變革,廣受不丹人民愛戴的老國王吉格梅‧旺楚克(Jigme Wangchuck)宣布提前退位,欲推動國家政體轉型為實行民主議會制度的國家。他將過去掌握於王室的政權平順地移轉給國民議會,又為了教育國民理解民主制度的選舉方法與民主文化,特別在全國進行大選前,推動一系列教育宣導作準備,如派任選舉委員行遍城鎮鄉野,教導人民如何投票、如何進行政黨競選,學習選舉文化。
《不丹沒有槍》(The Monk and the Gun)就是在此背景開展劇情,利用一位僧侶奉命尋槍的故事,演繹不丹推動民主過程中的奇觀與迷思。導演巴沃‧邱寧‧多傑(Pawo Choyning Dorji)的敘事手法有趣,情節與對話既幽默又發人深省。更妙之處是他啟用的演員多是素人,這是極大膽的巧思,卻也可能是電影如此渾然天成的原因。別人拍攝寫實片,頂多被讚譽逼真、詳實,巴沃這部電影則讓人感嘆不像是演的!
電影兼具娛樂與深度,傳達的信念頗值得玩味,更值得長年深處政治激情之地的台灣人省思。
建設先進社會
追求進步與完善是上帝放在人靈魂中的一項特質,因為上帝是完全的,是以在所造的人裡面放入求完全的心志,希望人能因此善盡管理萬物的責任。不論哪個民族、哪個人類群體,只要有足夠的資訊與空間,他們都會在關乎他們一切生活的方式與制度上尋求進步。
自從不丹王室開始把自己的子弟送往國外讀書,他們的繼承人透過西方的教育開始擁有更寬廣的世界觀,於是漸漸跟上全球的發展腳步。那求完全的心志在他們心中發芽、結果,讓他們看到民主相對於寡頭是對人民更好的制度。吉格梅國王因而動念效法先進的西方國家,推動本國的民主改革。一時之間,與他有志一同的社會菁英紛紛成了幫手,盼望透過施行民主制度,將不丹建設成一個還權於民的先進社會。
荒腔走板的發展
然而,不丹政府可能過於求變心切,導致使用的策略有點急促與粗糙。全國人民尚未做好教育上與心理上的準備,以至大多數人直到大選舉行之前都沒能理解到底什麼是「民主」,也不知道為什麼國家需要民主,民主又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益處。甚至連推廣政策的基層官員也搞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以至當人民對他們發出諸此種種的疑問時,他們只能搬出與民主真義無關的答覆來搪塞,譬如「民主是我們敬愛的國王送我們的珍貴禮物,不像別人都要用爭的。」「民主會讓我們變得幸福的。」「世界正在看著我們。」
更有甚者,當選舉委員教育民眾何謂民主的競選活動時,竟然叫民眾練習對己方支持的候選人瘋狂歡呼,並對競爭對手盡力喝倒采,甚至要將對手陣營看為仇敵,以猶如報仇雪恨的激情和嘶吼來應對。對此,基層官員沒有給出合理的理由(當然不會有!),他們只對村民說:「呃……因為民主國家都是這樣做的。」我聽聞此言,心中暗自叫苦,這該不會是指著台灣說的吧?
由此可見,因應這場變革的推廣工作做得多麼糊里糊塗。官員似乎處在一種對民主的痴迷中,並沒有細心辨別民主文化的善與惡,把民主國家的所有行徑看作理所當然,進而全面仿效。
由此可見,單有求完全的心志還不夠。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熄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話語。凡事都要察驗,好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遠離。」(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9-22節)「凡事都要察驗」表明,即便有美好的話語和動人的經驗,也不能不察驗,都要透過真理的引導、仁愛的良知與公義的智慧做出判斷。否則,我們即便從美好的起點出發,也難免會走入歧途。失去理性,一廂情願地追尋,很難持守真正美善之事。
「惡與我同在!」到「耶穌與我同在!」
上帝在試煉、試探和試驗中的旨意
平凡工作裡的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