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難解
愛情難解

文/gospel
  現代的愛情很難解。

  最近有朋友發生婚外情。短暫而轟烈的,後來就分開了。他的妻子根本來不及知道。

  是朋友自己跟我招認的。他說,那個女孩在辦公室裡有很多男人追求,大家私下較量,看是誰最厲害。他因此也想試試自己的魅力。他已婚,這是他認為自己輸人之處,但是他成熟不毛躁能給人安全感,又有眾多追求者望塵莫及的經濟社會地位,這是他認為自己過人之處。於是他突然升起了一種競爭心,這好像是中年抓狂下,一種很過癮的自我超越。這事若成功了,他就證明了他過去的一切努力,在人眼中是被重視的,是無法忽略的。

  在隱藏的動機下,他竟然也意識到一種強烈的愛欲,所以狂熱的展開追求。

  我以為這女孩是很被犧牲了的。

  沒想到,這女孩也是因著經常被眾人追求,厭倦了,想要特別的經驗來證明自己。被老闆追求,是蠻特別的經驗。所以也相信自己是戀愛了,便接受了追求。

  這則戀情很快的發展,很快的結束。兩人在一起沒多久就很厭倦。兩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競爭與證明,此外沒有交集,話不投機半句多。愛情的幻滅在這則故事中並不存在,我看到另一個人性的危險地帶:愛情無法自己存在,需要在競爭與自我證明中浮現。

  電影「白色情迷」就是說的類似的故事。男主角事業失意,意氣低沈,導致陽萎。妻子於這時遺棄他。於是這婚姻自此不再發展愛情,開始發展自我證明,競爭與征服。男人發奮要女人重返身邊。後來男人以機智賺得財富與地位。他很順利的得回他的妻子,他也不再陽萎。他的妻子終於發現自己發瘋的愛他。電影到這裡結束。可是以後呢?電影沒說,我卻不停的問。當愛情被自我證明與競爭參雜,以至於愛情不再能獨立自主,這愛情會如何發展下去?

  其實愛情在一百年前就很難解。這是我從司湯達爾的「紅與黑」這部小說中發現的。

  司湯達爾的「紅與黑」這部小說,在一百年前就說了類似的心理狀態。

  男主角由中下階層憑才智往上攀升,混入貴族階層中,儘管他的才智知識水平,遠遠超越貴族浮華膚淺空洞的生活,但他在他們當中仍是無法擁有平等的地位。於是他與這貴族家庭中的嬌嬌女兒間就開展競爭的,自我證明的詭計。他要得到她,這種渴望得到,甚至使他騙了自己,以為他陷溺進不悔的愛情裡。

  至於貴族女兒呢?出於對貴族生活的厭倦,一直幻想一樁轟轟烈烈不平凡的愛情。那愛情因為是由厭倦生活而幻想出來,所以是完全不合現實生活裡貴族的規範的。所以她才會迷戀男主角,因為他不是貴族,也因為他很特別的呈現出極度自尊心下冷漠的高傲。於是一個出於證明自己,一個出於渴望溢出平凡的浪漫,就開展了兩人均被蒙蔽,不明真相的假愛情裡。

  直到最後,男主角死期將近,自我證明與競爭已經一點不再重要,這樣的愛情才顯明真正的內涵。他發現他根本不愛她,他讓她自己去繼續活在浪漫的憧憬──只要不平凡愛情的幻象裡。而這貴族女兒竟然衷心渴望男主角的死,因為這樣的死,在死前的企圖拯救,與在死後的收取被斬的頭顱,不知有多少轟轟烈烈,是厭倦的貴族生活中無法享有的不平凡.......。

  司湯達爾在這部小說中呈現虛浮,膚淺,無內涵,厭倦的貴族的墮落,以及以愛情為誘餌,企圖證明自身,高傲自負者的墮落。但是這樣的墮落,在貴族階層早被中產階級取代的今日,仍舊繼續存在。只是在現代社會,社會階層由貴族與平民的張力,轉向更複雜的權力關係裡。諸如老闆與職員,教授與學生......,或如女性主義者所強調的,發生在男與女的互動裡。正是這種權利支配式的自我證明,造成人間至美的情愛的毀壞。

  我一直就知道,權利與支配的自我證明,絕不只是發生於政治或學術等權利圈裡。它根本與人的生命結合了,在任何一個人生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需要自我證明的競爭狀態呈現出人性深處的匱乏狀態,這種匱乏像無底洞般,是永無法滿足的虛空,它可能在人生任何一個時期冒出,以任何型式偽裝自己,去裝扮成美麗與高貴:譬如愛情,譬如理想,譬如一種高瞻遠矚與領導才幹,譬如一種奮鬥的人生......。沒有誰可以避免,甚至傳教士都可能被抓住─要在這時代,這社會,或這群人中間證明自己,因為高傲,也因為自卑。

  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一輩子活在理想,奮鬥,成功的事業中,多半的人,在人生中隨走隨遇瓶頸。

  而男人與女人的關係卻是隨手可得的,在愛情追逐,特別是性的追逐上,就很容易發展出征服的支配的,與被征服的被支配的關係,為的是補償人性深處的空缺─需要自我證明的競爭。愛情是在享受追逐的過程中漸次征服的快感,等追到手,便換對象。這就是為什麼遊戲性質的婚外情,經常發生於中年抓狂。然後當女性的自主性增強以後,便企圖翻轉社會文化默許的男與女的支配─被支配關係,也想成為支配者,征服者,因此參與進愛情的自我證明式的競爭角力裡,成為主控者。

  因需要自我證明而誘發情愛,是要比用金錢換取情愛危險的多。因為後者明顯易解,前者卻經常讓當事人無法釐清真相。

  司湯達爾的「紅與黑」,在小說近結局處,描述出他心目中的真正愛情。

  男主角因罪入獄,且即將上斷頭臺的最後一段時日,他只渴望見一個人,就是他曾愛戀過的德瑞拉夫人。儘管男主角為了前程與地位,放棄這段愛情轉而去追求貴族的小姐,但德瑞拉夫人原諒了他,並且在最後一段時日,每天去監獄裡陪他一段時間,兩人之間不再是情慾,狂戀,與轟動的浪漫,兩人對彼此也都不再有所求。德瑞拉夫人緊緊抓住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體貼,接納,陪伴這個即將面臨罪罰的人。她沒有因他的拋棄而恨怒,也沒有因他的罪深覺受辱。這種接納諒解,成為男主角僅餘生命的救贖。

  司湯達爾其實是透過德瑞拉夫人,描述另一種愛的可能。這種情愛,遠遠棄下了自我,包括自我證明,競爭,支配與征服的關係,以完整的接納體諒,寬囿了一切生命中的傷痕與不完滿,並填滿人心深處的空虛。這種接納體諒,超越人性間所有可能設想的互動,像港灣,像懷念的童年的巷道,像完美的母親,像上帝,讓人在生命最深淵處,有傷者回家鄉得醫治的救贖力量。愛情真的很難解,因為愛情是如此的理直氣壯。

  所以不知多少人因此設想透過愛情得著生命深淵的救贖,卻少有人深思熟慮,看見愛情本身,也需要救贖。

(作者為 心靈小憩 創意總監)  

索引頁

回信望愛全球資訊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