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立人 2025.03.30
《不丹没有枪》剧照。(图片来源/海鹏影业)
最幸福的国家
不丹这个国家的名字,原来自于梵语,它的意思是「吐蕃的边陲」。在以藏文化为中心的古代世界观里,她是藏文化所能触及最远的地方。
即使来到21世纪,不丹仍然像是住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隐士。它全国的人口不多,80万左右的国民散布在约3万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又因为不丹长期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向来不掺和国际间的竞合关系,因此她可以远离世俗的尘嚣与纷扰,安居于世界的边缘。因此,不丹也是世界上几个开发程度敬陪末座的国家之一,甚至直到1999年才引进卫星电视与网路,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开放卫星电视与网路的地方。不丹的遗世独立,加上人民的纯朴知足,一度被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
学习选举文化
2006年,不丹推动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广受不丹人民爱戴的老国王吉格梅・旺楚克(Jigme Wangchuck)宣布提前退位,欲推动国家政体转型为实行民主议会制度的国家。他将过去掌握于王室的政权平顺地移转给国民议会,又为了教育国民理解民主制度的选举方法与民主文化,特别在全国进行大选前,推动一系列教育宣导作准备,如派任选举委员行遍城镇乡野,教导人民如何投票、如何进行政党竞选,学习选举文化。
《不丹没有枪》(The Monk and the Gun)就是在此背景开展剧情,利用一位僧侣奉命寻枪的故事,演绎不丹推动民主过程中的奇观与迷思。导演巴沃・邱宁・多杰(Pawo Choyning Dorji)的叙事手法有趣,情节与对话既幽默又发人深省。更妙之处是他启用的演员多是素人,这是极大胆的巧思,却也可能是电影如此浑然天成的原因。别人拍摄写实片,顶多被赞誉逼真、详实,巴沃这部电影则让人感叹不像是演的!
电影兼具娱乐与深度,传达的信念颇值得玩味,更值得长年深处政治激情之地的台湾人省思。
建设先进社会
追求进步与完善是上帝放在人灵魂中的一项特质,因为上帝是完全的,是以在所造的人里面放入求完全的心志,希望人能因此善尽管理万物的责任。不论哪个民族、哪个人类群体,只要有足够的资讯与空间,他们都会在关乎他们一切生活的方式与制度上寻求进步。
自从不丹王室开始把自己的子弟送往国外读书,他们的继承人透过西方的教育开始拥有更宽广的世界观,于是渐渐跟上全球的发展脚步。那求完全的心志在他们心中发芽、结果,让他们看到民主相对于寡头是对人民更好的制度。吉格梅国王因而动念效法先进的西方国家,推动本国的民主改革。一时之间,与他有志一同的社会菁英纷纷成了帮手,盼望透过施行民主制度,将不丹建设成一个还权于民的先进社会。
荒腔走板的发展
然而,不丹政府可能过于求变心切,导致使用的策略有点急促与粗糙。全国人民尚未做好教育上与心理上的准备,以至大多数人直到大选举行之前都没能理解到底什么是「民主」,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家需要民主,民主又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益处。甚至连推广政策的基层官员也搞不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至当人民对他们发出诸此种种的疑问时,他们只能搬出与民主真义无关的答覆来搪塞,譬如「民主是我们敬爱的国王送我们的珍贵礼物,不像别人都要用争的。」「民主会让我们变得幸福的。」「世界正在看着我们。」
更有甚者,当选举委员教育民众何谓民主的竞选活动时,竟然叫民众练习对己方支持的候选人疯狂欢呼,并对竞争对手尽力喝倒采,甚至要将对手阵营看为仇敌,以犹如报仇雪恨的激情和嘶吼来应对。对此,基层官员没有给出合理的理由(当然不会有!),他们只对村民说:「呃……因为民主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听闻此言,心中暗自叫苦,这该不会是指着台湾说的吧?
由此可见,因应这场变革的推广工作做得多么糊里糊涂。官员似乎处在一种对民主的痴迷中,并没有细心辨别民主文化的善与恶,把民主国家的所有行径看作理所当然,进而全面仿效。
由此可见,单有求完全的心志还不够。圣经教导我们:「不要熄灭圣灵的感动。不要藐视先知的话语。凡事都要察验,好的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远离。」(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19-22节)「凡事都要察验」表明,即便有美好的话语和动人的经验,也不能不察验,都要透过真理的引导、仁爱的良知与公义的智慧做出判断。否则,我们即便从美好的起点出发,也难免会走入歧途。失去理性,一厢情愿地追寻,很难持守真正美善之事。
「恶与我同在!」到「耶稣与我同在!」
上帝在试炼、试探和试验中的旨意
平凡工作里的非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