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幸福的秘诀在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助力和限制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选修『社会理论』课程,除了凑学分毕业拿学位,还有什么用吗?」这个问题是我在这学期第一堂社会理论课堂上跟同学讨论的。我说:「我知道在座很多同学对社会学不感兴趣,我也不会勉强大家要喜欢,更不会要求大家把理论逻辑论述得呱呱叫。我只期待大家能尝试用社会学的角度认识自己和环境,稍微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某些独特的个性,或陷入某些焦虑无法自拔,这样就很棒了。」

为了让对社会理论不感兴趣或纯粹想要拿到学分的同学们,依旧能或多或少品尝到社会理论的有趣滋味,而不致浪费周二下午宝贵的两个小时,我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一本心目中探讨「切身议题」的社会理论科普小书。这本书是日本社会学家菅野仁写的《致亲爱的,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离:接受自己的界限, 但仍努力汲取人生的可能性;不追求完全的认同,但也不放弃表达自我的勇气》。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作者菅野仁引介了什么大师的社会理论,或将理论逻辑论证得多么精彩动人,而是这本书用社会理论来关心青年朋友如何透过认识自己、建立友善的人际连结,设计并追求适合自己的幸福,而且文字十分浅白优美。

所以菅野仁在这本书开头就提到:「幸福的形式因人而异,但有『一定的条件』可以提取出来,那就是『带来自我充实的活动』以及『与他人的交流』」。

他接着说:「只畅想着这种『纯粹的幸福』,是无法帮助我们抓住幸福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实际的生活中,接受自己的局限,但也相信这种幸福的可能性,描绘出内心向往的样貌,并思考该往那个方向行动或努力,藉由这样的『设计』,一点一点,确实地朝幸福靠近。」

为了更细腻地说明这个道理,菅野仁在书中提到,从进入幼儿园等正规教育机构开始,孩子会觉察到自己人生中存在许多「界限」,它们一部份是孩子与周遭老师和同侪的关系与差异价值观,另一方面则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能力。

这里所谈的「界限」分为「限制」和「助力」双重部分,其中「他人」的部份是我们与周遭人连结时所可能接收到人际连结的喜悦,以及他们给予我们有形无形的鼓励与帮助;但在此同时,差异的他人也可能给我们批评,甚至对我们造成伤害。

至于「自身」的部份,「助力」是当我们了解自己人生的方向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感受到高度的存在价值感;而「限制」的部份,则是当我们的知识或能力有限,无法达成自己既定的理想时,就会感到挫折和沮丧。

菅野仁认为:「理解自己的能力及所处环境的界限,失去即使只踏出一小步,也要确实前进的勇气;不期待他人接受自己的一切,但就算只能传达一点点,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再以此基础,渐渐加深与他人的连结。」

「珍惜现在的自己,去追寻『对我来说的真实』,才能在设计幸福时,得到最大的支持。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没有烦恼和痛苦,有些人之所以能笑得那么幸福,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方法,与活在世上必须背负的『限制』与『挫折』和平共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憧憬』及『理想』,努力朝着永不断绝自我生机的方向前进。」

身为一位青少女的父亲,菅野仁从父母的角度建议大人们要努力成为孩子生命能量的燃料,配合孩子不同生涯阶段,努力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孩子与自己分离,并以「守护」的立场帮助孩子充实自己的生命能量。这整个过程就是让孩子不在过度依赖自己,而是能独立生活、追求梦想,以此适度地拉开合理的距离。

特别是生活在当代社会中,菅野仁发现青少年们普遍拥有纤细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感不再需要为着朝不保夕的基本生计收入担忧,取而代之的是想要尽情享受当下的人生、活得更自在。于是,与周遭重要他人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究竟用怎样的眼光在看我们的紧张感,就成为青少年们自我认同的核心。

这种「纤细的内心有着高标准的自我理想,敏感又容易受伤。但是,或许也不必彻底改变这样的自己,过度的自我否定跟过度减肥一样,对身心都无益。努力接受自己的脆弱,然后温柔地鼓励自己『再往前踏出一步』就好,没有人的人生是不会受伤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与他人慢慢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放下『他人应该用我想要的方式看待我』的过度期待,学会做好精神准备,让自己不在因为害怕而从关系中退缩。」

更具体地说,菅野仁认为:「这个世上没有纯度100%的关系,所以,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不要抱着『扣分』的心态,而是要带着『加分』的期待。如果将『完全传达自己的想法』当成100分,一旦与他人交流,就从这里往下『扣分』那么所有的『连结』就只会让自己感到不满。相对地。若是以『没有传达出任何想法』为起点(也就是0分),只要对方懂得自己一点,或是当自己杂乱无章地表达,对方却真的理解了,这一定会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一的咒诅,二的祝福-4
一的咒诅,二的祝福-3
一的咒诅,二的祝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