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信仰是放手让上帝带领而非抓住上帝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我经常在脸书分享阅读到的好书摘要、心得,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阴影与如何转化它们成为养分的过程,很谢谢网友们的阅读与回馈,让我知道自己的分享与故事还有一些参考价值。

但我心理很明白,如果我真的有什么「成功」或「实现梦想」的故事,正如齐克果所说的:「我认为,胜利不代表我这个人赢了,而是理念藉由我这个人赢了,只是要想赢得这场胜利必须牺牲我」!

换言之,不是敏雄「赢了哪场比赛」或「打败谁了」,而是敏雄信靠的真理或价值观被实现出来了!要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我必须先放下自己「小我」或「私欲」的固执,让我信靠的真理、价值观或「大我」带领我,透过我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各方面的具体行动,在这个世界上体现出来。

然而,一个人要真心诚意放下「小我」或「私欲」的固执,朝着「真理」或「大我」前进并不容易,因为前者的好处通常当下可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最少。但唯有我们真的明白「真理」或「大我」,乃是那些没有威胁利诱、按赞报导、光环奖励的情况下,我们内心依旧打从心理想做的那些事,才有可能从「理解」进入「愿意」,进而采取行动让「真理」或「大我」体现在自己(也就是世界)上。

无论老庄理想中的「道法自然」、荣格的「个体化历程」、基督教的「信靠上帝带领」,或是德国着名诗人R. M. Rilke所说「透过彻底被更伟大的存在所打败」,都不是「躺平」或「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放下狭隘固执的「小我」,进入整个自然界依循宇宙的美好律则而采取行动。

所以,在齐克果心中:「要衡量一个人身上的能力,或可以从他的理解和他的意愿之间相差多远来看。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必须有能力强迫自己愿意实践。理解和意愿之间,存在的就是藉口和逃避」。

也因为这样,我常觉得每个人的一生很像在玩乐高游戏,总希望享有充分自由空间去创造与众不同的自我形象。但唯有放下自我中心或强加价值观在他人身上的冲动,在「动机」上全心投入志业(做该做的事),善用上帝赐给我与生俱来的「能力」,尊重「他者」的独特性(根据对方回应调整自己并释出善意),不强求一定达到自己期待的「结果」(不期待对方短期内做出重大改变),才有机会真实参与在上帝的拼图计画里。

基督信仰不是紧紧抓住上帝,而是更认识上帝、亲近上帝,勇敢放手让上帝带领,进而随着上帝得到更丰盛且喜乐的生命!




参考资料:

Kierkegaard, S. A. (2016)。《齐克果日记》 (吴书榆译)。商周出版。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分龄牧养还是跨界的群体?一起来神学反思
积极肯定(Positive Affirmations)有什么问题?
道德使人相信上帝与来生: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