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勞工文學文 / 何撒娜
「像這樣的景氣,今年如果再繼續下去,嗐!怕不人吃人嗎?走遍天下,也還找不到一點工作,要不到一碗飯吃。」 「比十年前那一次的歹景氣,還壞了好幾倍呢。」
∼楊守愚〈一群失業的人〉
失業潮、景氣不好可不是當代獨有的現象,楊守愚這篇〈一群失業的人〉的寫作年 代,是1920年代的台灣。所謂的「勞工文學」(或是「工人文學」),照字面來說 ,指的是描寫工人生活、勞資問題、勞工的婚姻感情等文化特色的文學創作。文學 家葉石濤先生曾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到,目前台灣大約有三、四百萬的勞工,以此推 論,大約有一千多萬的勞工家屬;在這些龐大的勞工人口中,照理說應該有非常蓬 勃發展的工人文學才對,讀者也該很多。但事實正好相反,台灣自從光復以來,真 正大量從事工人文學創作的,至多不會超過五、六位。
文學可以反映人生浮沉、批判社會現狀,甚至能進一步地改變社會。例如在英國文 學發展過程中,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70)和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兩 人﹐一從小說﹐一從戲劇﹐介入時代脈動﹐針砭社會窠臼﹐也遺留後世諸多扣人心 弦的文學作品﹐開創寫實批判文學路線的新頁。而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憤怒的 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作者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描述大蕭條時期貧苦農民背井離鄉的悲慘故事,不但為斯坦貝克贏得了普利茲獎, 并迫使國會立法,資助遷居的農民。這本作品也被列為改變美國的廿本書之一。 像這類的文學作品,能深刻地描繪社會現狀,凸顯弱勢者的悲哀與困境,因此也才 能在歷史中擁有一席無可取代之地。然而,正像葉石濤先生所說的,在台灣勞工與 勞工家屬幾乎佔將近一半的人口,然而,台灣的文學界在此一領域卻明顯地沒有足 夠的創作。這反映了什麼樣的價值觀呢?在台灣,我們很少聽到這一類的反省;在 中國大陸的文學界,則因為社會主義的影響,對於農民與勞工議題較為重視,也有 學者提出「小人時代的文學」此一名詞來形容當代的都會文學風潮;在這裡,「小 人」主要是指「小資」,即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和新興市民階級。當代中產 階級的願望、生活理想和價值建立在瑣碎的「物」、以及對這些「物」的消費和神 往上。這種構成生活意義的意識形態和急劇擴張的消費資本主義有關,文學的內容 也越來越瑣碎。 文評家陳芳明認為,當代構成本土文學的重要內容,不應只有歷史悲情而已;在悲 情之外,在特定族群之外,還有更為豐富的想像、情感與經驗,注入昇華的、多元 的、開放的思考。而如何將創作的焦點放在被忽略的弱勢者,如何讓文學成為歷史 中一個重要而深刻的反省聲音,也許是關注當代文學的人接下來必須深思的一個議 題吧。 |
索引頁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