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也是人格成熟過程
作者/晏涵文


從現代婚姻的特質看兩性交往

  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獨特思考方式、人格方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受其人格影響,而「性教育」是教導其成為男性或女性的教育,簡言之,就是「生活教育」。

  現今民主社會的兩性角色,與舊式社會有很明顯的不同。過去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要勇敢、堅強、要保護女生,女生則要順服、忍耐、不可爭辯;並且男要主「外」,女要主「內」,互不相干涉;就連夫妻關係也有主、僕的從屬關係。

  現代社會則不同,夫妻之間彼此是「知己朋友」,強調如何去面對共同的問題,夫妻雙方可以各有專長,但可參與彼此的專業領域。因為民主即是「參與」,可參與才能表達意見。

婚姻關係亦是另一種的朋友關係,兩人結為一體,更應該互相關心;互相扶持

  從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發現戀愛既是為婚姻作準備,那麼戀愛就不光只是強調情緒、氣氛,而是幫助雙方更彼此了解,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這「距離」也不只是身體接觸的距離,同樣必須是性別角色、興趣等「認知」距離的縮短,才能使雙方都可參與共同的生活,了解對方高興或遇挫折時的表達方式,使兩人不致因誤解而分手。

  而兩性之間的接觸,「性教育」所提供的是教導人格的互動、學習人與人之間親密行為的表達方式,必須很早就開始的。中國社會在這方面一直很忽略,子女很少從父母身上學習到適切的表達愛的方式,家庭親子間口語的親密表達既少,連因為中國人過去的家庭觀念是重視整個「家庭」的平衡。比如說「英雄本無淚」,表示我們的社會比較無法接受男性的勢弱,忽略了男性也需流露真感情,過去我們只看到女性人權受欺壓,其實男性也受著某種程度的壓抑。

  聖經的看法就不是這樣了,人有工作的創造,也有感情的世界,兩性彼此都是「全部」的人,而不是「一半」的人,夫妻雙方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共同分享痛苦和快樂;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是「對稱」平衡的。我關切的是人們能否建立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父母有否教導子女正確的人際關係、愛、關懷、應對進退和溝通。因此,婚前的戀愛是希望使人更健康,對他將來的家庭更有好處。


從團體中認識異性的重要性

  尋找婚姻的對象,應是找「臭味相投」的,而不是找比自己高尚的,因聖經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是「義人」,每個人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這就必須我們去認識每一個人的基本特質,學習去包容、體諒、尊重,這是雙方互相要學習的,而「戀愛」的目的就是要學習這些。

  特別在校園中是認識異性的最好機會,從不同的異性中,我們也可以更認識自己,彼此都能在溝通中成長。因此在學生時代不要太快進入一對一的交往,儘量先從團體中了解異性,發現對方和自己的人格特質。大學時代提供我們許多機會去認識異性,也有許多小團體的交往機會,比如幾個人一起去看球賽,從看球賽的情緒反應和意見發表便可認識一個人了。

  從「生活面」去看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常會問在戀愛中的人:「交往多久了?」即是說相處的時間久了,雙方的優缺點才能顯露出來,彼此能有更多的認識。因為婚姻畢竟是夫妻兩人親密的互動,下班後是兩個人面對面的共同生活,因此認識對方的內在(性向、感情生活的一面)以至於達成共識是那樣重要,而外在則只要不差別太大,是可學習調適的。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操

”愛”是需要不斷得學習的功課,唯有將心比心,才能保持感情的長久。

  「性」的慾望是本能,而「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操。嚴格說起來,大學時代才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起步已太晚,這是中學時代升學競爭而犧牲了「生活」所致。即使後來中學生舞禁開放了,我任開放與否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否教導學生如何邀約、穿著、談吐,如何面對拒絕,以及如何不把第一次邀約的對象當成將來結婚的對象等等。大學生因為過去沒有這樣的生活教導,很容易遇到感情的事就碰得頭破血流,如果在小學或中學時代就有這種良好的兩性互動,受創的機會就能減少許多。

  如果戀愛是一個人人格成熟的過程,我認為「成熟」就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教育所教導的比較是「以我為主」,不鼓勵人反抗權威,而民主的社會是強調參與,以對方為主。戀愛便是學習在各樣衝突中以對方為主,更多去了解對方、溝通和討論。因此在大學時代不要太早固定對象,也不要只和同性在一起,多把握機會去認識異性、了解自己,這是需要慢慢學習的。戀愛不是一種「休閒生活」,而更要把它當成是人格成長的過程。



本文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為採訪稿)
本文轉載自「戀愛這玩意兒」,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
本文經校園書房出版社同意,授權信望愛資訊中心使用,若您欲使用轉載本
文,請先取得校園書房出版社同意。




戀愛也是人格成熟過程 值得等待 約會的藝術







課業

信仰

生活

網路

前途

首頁









回信望愛全球資訊網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