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種蜜蜂》觀念的錯置與挾制

【作者:Wish移動我視界 2025.02.23



圖片提供/123RF


蜜蜂是一種可愛的昆蟲,牠醒目的配色,還有毛絨絨的樣貌,總讓人覺得可愛又有精神。牠們也是一種高度分工、有著類似社會組織的小生物,透過大家的分工合作,無私地維持整個群體的生存。而且如果世上沒有牠們,地上百分之五十六以上的植物就無法授粉結實,實在是被上帝委以重任。而牠們這種勤奮、無私的正面形象,就往往被人們用來激勵自己,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在孩子們的學習教材與一般流行文化裡見到牠們的可愛身影。

電影《兩萬種蜜蜂》(20,000 Species of Bees)也借用了蜜蜂這種小生物來表達訴求。不過該片引用蜜蜂的角度十分特殊,透過蜜蜂品種的多樣性來鼓勵大家接受人類性別也有多樣性,也就是鼓勵大家接受「多元性別」這個概念。影片的劇情我且不詳述,內容大意是說,有一個八歲的男孩艾托,正面臨著自我性別認同的問題。雖然他生理上是男孩,但他想當個女孩。他的家人們對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看法。有家人認為應該教導他認同生理性別,有家人認為應該要順其自然,順其本人意願,也有家人(特別是他的母親)對此感到茫然無措。要求導正教育的家人,被形塑為不近情理的人,代表是艾托的外婆;贊同順其本意的家人,被形塑為溫暖包容,代表是艾托的姑媽,她是個養蜂人,她認為既然蜜蜂都有那麼多品種,為何人不能有多種性別。

影片一再表達,每當艾托能順著自己的意願當一個女孩時,他是多麼能活出自我,變得活潑且愉快。而當他受到壓抑時,他又是多麼憂愁而鬱鬱寡歡。在影片的最後,艾托因為在家族聚會時感受到他的性向決定不受大家接納,感到難過不已,因此在席間不告而別,獨自走入荒野。家人發現艾托走失後也遍尋不著(艾托或許可能因此輕生)。這樣的劇情暗示著如果家人不能順著孩子的心意,有可能因此逼著孩子走上絕路,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

其實我不曉得為什麼導演會覺得蜜蜂的「品種」可以用來比擬「性別」?如果說是概念代換,我也覺得太過粗糙,因為品種和性別是不能拿來類比的東西,它們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其實,就連蜜蜂的性別也是固定的,牠們有不能生育的雌性工蜂,也有雄性的雄蜂,還有唯一能生殖的雌蜂,也就是蜂后。不同品種的蜂類,都依他們固定的性別組織定律一代代地繁衍、發展。所以,用品種的多樣性來比喻性別也有多樣性,實在是謬喻了。更不用談電影設計的結尾,隱約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似乎以此脅迫人認同影片的觀點。這真是不太好的想法,試想,此舉不也違背了所謂尊重自由的立場嗎?

從人類的角度來說,人比蜜蜂更複雜,是被設計得更為精密的生物。但我們的精密與複雜性,是在於人類擁有的靈性、思想、智慧與功能上。在性別上,其實人類並不複雜。人種雖然不同,但染色體的表現形態讓人類的性別單純表現出男性與女性(要說雄性與雌性也無不可)兩種。雖然偶而染色體的組合會出現XXY、XXX、XYY等特殊表現形,但這並不是常態。有這類基因型態的人,我們當然要完全包容與接納,並且應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讓其透過現代醫療的協助,選擇他或她願意展現的最終性徵。

但這部電影與當今世界宣揚的多元性別觀念,並不是依靠這類事實根據,而是單單依照心理意願,雖然看似滿足了個人自由價值,但實際上卻是漠視事實、漠視常理、漠視了其他人的自由,也漠視了探究底層真實原因的機會。上帝造人,就是造男、造女,人類世世代代的身體也顯出這個真理的真實性。雖然人可以「自由選擇」要順性或逆性,或更為「多元」地使用自己的身體、認知自我的性別,但卻沒有人能消滅真理在人體上不變的事實展現!

我們不會去仇視任何主張的團體,但我們反對任何團體為了主張自己的觀念,為了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侵蝕到不同主張之人的自由,甚至造成不公平,譬如讓自我認同為女性的生理男運動員參加女性運動賽事。我們都當理性地討論,如何在彼此共同生活的社會中,找到對彼此都好的平衡點。有些事可以分眾,增設更多選擇,有些則需要回到事實來安排,但不應該是藉著風潮,藉著政治勢頭,強勢地侵犯、改變不同觀點之人認同的觀念、生活習慣、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甚至,故意尋隙半強迫地在所有人的教育內容、教養方式、性別分類、電影內容、甚至電玩遊戲中置入所謂「多元性別」的觀念。在市場自由經濟下有選擇空間的事物也就罷了,但一旦透過國家政策介入,就真的侵犯且不尊重他人意願了。但願持守多元性別觀點的這些群體,在爭取他人尊重的同時,先同樣地尊重他人。願我們不是在爭戰中共存,而是在公道與正義中共存。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