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許靜純 「「什麼是特殊教育?」「身為特殊教育教師你會不會覺得這些特殊學生很可憐?」「當特教老師的心情會不會很容易受影響?」「特殊教育的受教對象為何?」「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很有愛心、耐心吧?」 面對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諸多問題,心裡頭千頭萬緒,很高興愈來愈多人認識特殊教育這個名詞。藉著這篇文章,整理自己踏進特教界六年來的一些心得感想,也希望更多人可以因此而認識特殊學生。 回想自己剛考上特殊教育學分班時,心中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可以拿到當老師的通行證,憂的是特殊教育是什麼?特殊學生會不會很難教啊?特殊學生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呢?這些問題隨著接受特殊教育的養成教育及擔任實習老師的訓練,慢慢地裝備自己,獲得了解決。 所謂特殊教育就是指服務對象是有特別需求的一群人口。智商測驗成績由高到低以常態分布的人口中的兩個極端,即最聰明的與最有特殊需求的兩種族群,就是特殊教育所服務的對象。資賦優異者出現率僅佔所有人口的百分之 2%-5%;而特殊兒童的出現率推估至少應有 10%(此數據依不同的智力測驗結果及不同年代之普查而有所不同)。 我國的特殊教育法定義身心障礙,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及其他顯著障礙。而,資賦優異定義為,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一般智能優異、學術性向優異、藝術才能優異、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及其他特殊才能優異。他們的恩賜不同,唯一共同點大概是都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整合了相關專業團隊成員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及特殊教育教師、一般教育行政人員、普通班教師、職業輔導人員、社會工作師及助理教師等,為特殊兒童及其家長做最為妥善的服務。由於本人所受的訓練是偏重智能障礙,故對於資優生的部份,不予深入探討。 如果要定義特殊兒童,在諸多版本中,我偏好以「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來界定他們,而不著眼於他們的特殊性。基本上他們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某些行為舉止很像幼兒或是失智的老人,而靜下心想想,總有一天我們會變老(老人癡呆症),或是遭逢意外變成殘廢(智能障礙、肢體障礙、情緒障礙等),其實跟他們又有什麼兩樣呢? 有人以「天使」稱呼我們的孩子,而事實證明,在被老師指正缺點感到難過不已,卻還能無心機地用手臂環抱老師,說聲「老師,我愛你」的學生,大概僅剩下特殊兒童了。還有誰會如此細心、充滿源源不絕的耐心及愛心對待同儕的,大概也只剩下特殊兒童了。每當我吩咐功能較好的學生照顧功能較差的學生時,我可以從他們身上看見「真正的愛與關懷」,他們是那麼地不厭其煩,也不會嫌棄同學動作慢,或是挑剔對方諸如此類的小缺點,卻總是滿有恩慈地看顧同學。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節說:「愛是凡事包容」,真正能做到這點的「常人」實在不多。同樣是人,在我看來我們與他們界線模糊,雖然我們都是認為我們是常人,是主流社會的一份子。 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是跟我們住在同一個地球的另一個族群的人,也許是外表、是口齒不清、是行動不便、是反應慢、是能力不佳,甚或是情緒無法控制的放聲大哭,是有暴力攻擊的傾向,或是某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習癖行為(如:自閉症患者撫摸他人的頭髮)。可想而知,這些行為的後果帶給特殊兒童的是:社會的誤解、冷漠及傷害。事實上,部份自閉症患者因為無法順利地利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情感,所以用觸覺及常人看似搗蛋的方式來傳達訊息。當自閉症患者用手撫觸他人頭髮時,所透露的訊息往往是「我喜歡你」。而他們之所以大哭或是吵鬧不休,有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我們何不放棄自認為主流的常人社會規範,嘗試以對方的溝通方式去試著瞭解他們。也包容他們,尊重他們身為人的權利。 當了特殊教育教師,使我成了一個有機會貼近特殊兒童家庭的旁觀者,更能深深體會這群特殊兒童家庭的問題。藉著新生家庭訪問、平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繫,及實際的教導特殊學生學習家庭個人生活的自理能力、社區生活的適應及職業能力課程,特教教師比起很多人有更多的機會與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接觸。很多家長生下特殊兒童後,傷心、沮喪、否認、自責不已,但最令人佩服的是大部分的家長都能夠從灰心失望中站起來,成為自己孩子最大的支持者及保護者。 多數民間信仰宗教認為那是因為家長前世作孽,所以今世才需償還。這樣的想法無形中帶給了家長巨大的壓力及莫須有的罪名。特殊兒童產生的諸多原因,隨著醫學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歸因,但其中仍然有很多是無法預防或是預知的。但以基督信仰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確是能夠彰顯上帝榮耀的一群天使。 聖經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凡做在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做在我身上」。上帝創造每個人各有不同,無非是要實行祂的公義及慈愛。人們若能夠在地上實行上帝的愛,彼此相愛,那麼無異在地上一嚐天國的享受了。 |
索引頁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