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苦者的管家

文 / 陈凤翔

  18世纪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到都□去。工人生活穷困、工时长、工作环境恶劣,并且因为工人子弟无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工人的身份变成世代循环无法翻身。而贵族生活却是穷奢极侈。英国这种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发生像法国一般的流血革命。有法国历史学家哈爱理(Elie Halevy)认为原因是因为英国有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所领导的福音派复兴运动,这使得英国社会稳定。而这个论点即为著名的「哈爱理命题」,被认为是解释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历史最接近真相的学说。

  当时英国也是有基督教信仰「英国国教」,不过那是已经腐烂掉的信仰。教会已成为徒具形式、没有爱与生命的国家机构。教牧人员良莠不齐,只图享乐、争权、营私,别提会去关心穷人。而有一个基督徒,叫做约翰卫斯理,他在英国掀起大规模的奋兴运动,复兴已经腐化了的英国国教。

  约翰卫斯理于西元1703年出生在英国的爱普窝(Epworth)。他的父亲是牧师,母亲则生了一堆孩子,他排行第十六。有次家里失火,他被人从窗户丢出来,而另一个人接住他。这个特殊骇人的场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认为自己蒙上帝特别保守,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在1738年他在一场聚会中经历到来自上帝特殊的感动。之后他就开始与他的朋友怀特腓德与兄弟查理,展开一长串的福音布道运动。他最有名的传闻就是,他到处讲道,坐在马背上,旅行过好几千里的路程。讲道的次数也超过两万多次。

  约翰卫斯理到处布道之外,他也拥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将渴慕上帝的人组成一个个小组(称为「班会」Class和「小团」 band),再透过小组去关心吸收更多的人。他重视信仰的生活实践,认为每个基督徒都得「成圣」。而「成圣」之道,就是因著爱上帝而爱人,深入基层群众去服事他人。

这种「成圣」观的作用下,一个人接受的主耶稣做救主,就一定会去向他人传福音,将这个好消息与人分享,也同时会因为关心他人,而造成社会改革。内心火热的基督徒必然抗议当代习尚的浮华、宗教的冷漠。加上约翰卫斯理擅长组织「团体」,将一群火热的基督徒聚集一起成关怀互助的团体,这些团体又对外开放,让社会的基层人士,边缘人得到归属感和认同。于是基督信仰的触角便深入各种职场的穷人(掘井业、工业、矿区)。」

就这样一连串的福音行动,也造成了社会改革。约翰卫斯理打开了贵族和统治者的眼睛,叫他们看到穷人处境的悲惨、问题的严重。后来,英国国会通过许多保护劳工及为穷苦大众福利著想的法案,很多是由于卫斯理这种循道会精神所影响。因此他被称为「平民的良友」。他对自己说:「在上帝面前,我是贫苦者的管家」,「富人或显贵蒙召是很好的事,希望上帝加增他们的人数!但若合乎上帝的旨意……如果我可以自己选择的话,我深愿继续(正如我迄今所做的)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另一方面,那些对上帝失去信心的劳工阶级因著约翰卫斯理的宣教运动,而掌握到生命的方向,有清晰的委身对象,他们乾涸的生命便又活泼起来。这些劳工阶级也彼此户相关心社会中一些因工业革命受伤害的人、一些在社会的变动中失落的人。

  一个对信仰认真的基督徒约翰卫斯理,所推动的福音运动造成了社会改革,使基督信仰成为当时社会的典范和良心指标。而英国也因此而不至于如同法国发生流血革命。如今我们台湾,也正处于社会急遽变迁、政治经济剧烈变动、人心糜烂的时代。我们基督徒或许可以从约翰卫斯理身上学习不仅重视个人伦理,也得走出来,关注社会伦理。对现有的不道德恶质文化,让基督信仰为这个社会注入新生命。这正是耶稣呼召我们做光做盐的使命!

注:本文资料参考

  1. 《神学的故事》,奥尔森著,校园书版社。
  2. 从约翰卫斯理所领导的复兴运动看社会改革的动力」、陈启峰)

索引页

回信望爱全球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