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兴终于伏法了。因为他伤天害理、犯下滔天大罪,因此大家对他深恶痛绝;
甚至,他临死前的悔悟,也不被社会大众相信和接受;连带的,连接纳他、带他悔悟
的基督教,也遭质疑。其实,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整个社会都遭到极大的
伤害,所以,与他有关联的人事物,都同遭唾弃、谴责。
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客观、深入的探讨,特别以各宗教的角度来探究,真
诚的面对事件的本身,从中提出各宗教对此事件的建言,或许对整体社会会有比较正
面的影响。以下几点,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陈进兴信耶稣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陈进兴根本没有真的悔改,以他的劣根性是不可能真的悔改的;他
之所以信耶稣,是因为他生性狡猾,知道自己的罪行会被打下十八层地狱,但是,如
果信耶稣就可以上天堂。所以他选择信耶稣。这样的怀疑,是很自然的。不过,我想
提出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爱能使人面对自己!
当过父母或老师的都知道,教养孩子不外两种类型:
- 如果你再犯错,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不会再爱你,我再也不要你这样的孩子……
- 你是我的孩子,我很爱你,但是你的行为让我很担心……
这两者,只有后者能使孩子认错并改正。只有爱与接纳,能使人面对真正的自己!
这是圣经中很重要的信息之一。而这也是陈进兴信耶稣的可能原因 —— 在被饶恕
、被爱的光照下,看见自己的污秽、不堪,而愿意认错悔改。
当然,今天他已经伏法,所以他的悔改好像「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指出,
「爱能使人面对自己、进而悔改」,是对整体社会有正面价值的真理。
二、基督徒为什么还要接纳罪大恶极的他?
很多人因此对基督徒很不谅解,甚至怀疑带领他信耶稣的黄牧师有其他企图。
这得从「人的价值」谈起。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价值,多半从他的行为、成就来
认定。因此,我们会认为陈进兴罪大恶极,当然该死,不值得同情。
但是,圣经的人观却是不同的;「人的价值」是因为人是按著神的形像和样式
造的,人的里面有著属神的性情和生命,因此人是尊贵、有价值的。然而,罪入了
世界,使人离开神,失去属神的性情和生命;但是,神仍旧爱世人,没有否定人的
价值,反而希望将人从罪的当中挽回。
因此,圣经中常常把罪人与罪行分开处理;我们应该恨恶罪、罪行,但是我们
仍然应该怜悯罪人,帮助罪人离开罪,恢复属神的性情和生命。而这正是更生团契
一直在狱中所做的,就是帮助受刑人看见自己的价值,进而面对自己的罪行,从罪
的当中悔改;即使像陈进兴这样的罪魁,也是一样。
这也是我们衷心的祈祷,希望整个社会能因著这次事件,更看重「人的价值」
,并把罪行与罪人分开处理,对罪恨恶痛绝,对罪人则仍心存怜悯。相信对整体社
会有正面的助益。
三、陈进兴会得永生吗?如果会,岂不是太便宜了他?
这也是很多人的质疑,并以此怀疑基督教为廉价的宗教。
我们会觉得太便宜他,是因为觉得他根本不配。其实,这是对「永生」、「天
堂」的误解所致。圣经中,永生所强调的不是「乐园」,「乐土」;永生所要强调
的,是「脱离罪的辖制」、「与神和好」、「恢复属神的性情和生命」。
这是相对于全人类的困境说的 —— 人都在罪的权势下,身不由己。所以保罗
在圣经中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凡
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都会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污秽、无助、挣扎。
因此,神用了一个既满足公义要求,又充满慈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 —— 以
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来代替我们赎罪,让一切愿意脱离罪的辖制
的人,可以因著信靠耶稣的代赎而得救。
所以,要「脱离这困境」的关键,很显然的不是「靠好行为」,因为,没有一
个人可以靠好行为得永生;而是「态度」的问题。就是所有诚实面对自己,「愿意
承认」自己的困境,「愿意」脱离罪的辖制,且「愿意」信靠耶稣代赎的人,就可
以得到永生。
以人的角度看,陈进兴不配得永生;但是,从神的角度看,若要靠好行为,则
没有一个人配得永生。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神太便宜我们了」,竟以他自己的独
生爱子来代赎我们的罪,使我们可以得永生 —— 脱离罪的辖制、与神和好。
这教义对整体社会的意义,在于法律只能规范人外在的行为,若要真正解决人
内心深处「罪」的问题,则我们应该正视整体人类的困境,共同面对「罪的权势」
、「罪的影响力」。否则下一个陈进兴很可能再出现。
四、这样,对受害者及其家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受害者及其家人所遭遇的伤害,是远远超过我们所能体会的,因此,我们实在
不该再强求他们要原谅、饶恕对方。
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事临到他们;事实上,我们也有可能成为这事件
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实在需要更多的体恤他们。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提到,我们
应该正视整体人类的困境,共同面对「罪的权势」的原因 —— 因为,我们都在这
权势下,成为随时罹难的受害者。
以上是个人身为基督徒,对此事件之省思;盼望我们不仅止于发泄心中的愤怒
,或是猛打口水战,而是以宗教人的情怀,从自己宗教信仰的角度,对社会提出诤
言。彼此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