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外扬

  一八六○年九月下旬,驻厦门的英国长老会宣教士杜嘉德,来到台湾。 他从淡水登岸,逗留了几天,并访问过艋□。此行,他深深被台湾的美丽所 吸引,也为抢救台湾人灵魂的需要而著急,因而他在返回厦门途中,就迫不 及待的为台湾发出「马其顿的呼声」,写信要求母会将台湾列为新的宣教工 场。这封信揭开了近代台湾宣教的序幕,值得摘录其中的片断于此:

  「跨过海峡,仍通行著同样的语言,这是很不平常的现象。在中国大陆 ,往往隔了一百哩,语言就不通了。因此,我们耳中似乎听到一种强烈的呼 声:『请过来帮助我们』,直到上帝的福音在这里发扬光大起来。」

  五年后(1865),马雅各来到台湾,再过七年(1872),马偕来到淡水 ,分别展开了台湾南部与北部的宣教大业。马雅各因为健康出了问题,迫使 他回英国养病,前后两次驻台时间仅得八年,然而他念念不忘台湾的事工。 台湾第一台排字印刷机就是由他奉献的。马雅各的两个儿子,在父亲鼓励下 ,也都成为来台的医疗宣教士。这三位医生在台服务的时间,加起来约有九 十年之久。

  马偕娶台湾女子为妻,两位女婿也全是台湾人,这更是完全认同于台湾 本地的表现。他不但是台湾北部的宣教先锋,也是全加拿大地区首位来台的 宣教士,在他来台九年后第一次回国述职时,已在台湾北部胼手胝足地开拓 二十间教会,而且每间教会均有本地传道人牧养,这样丰硕的结果,在异文 化的宣教史上并不多见。

  二马之后,来自英国、加拿大的宣教士络绎不绝,据「台湾基督长老教 会百年史」(1965)一书的附表统计,由英国长老会差派的教士有 35 位, 女教士有 21 位;由加拿大长老会差派的教士为 25 位,女教士亦为 25 位 ,如此合计共有 106 位。 其中,任期最长的是巴克礼,在台湾整整一甲子 (60年)。他曾创设神学院、推行白话字、创办教会报、重译圣经、增补厦 英大字典等,事迹不胜枚举。

  其他如甘为霖、安彼得、宋忠坚、吴威廉、梅坚雾、兰大卫、廉得烈、 刘忠坚、满雄才、偕□廉、沈毅敦、明有德、孙雅各等教士,以及文安、朱 约安、万真珠、卢仁爱、烈以利、林安、吴阿玉、杜道理、和为贵等女教士 ,每一位都献身台湾三、四十年以上,分别在南北两地的布道、医疗、教育 事工上,留下佳美的脚踪。

  马偕在北部的拓荒十分成功,英国籍宣教士们在南部的拓荒也交出漂亮 的成绩单。据「英国长老教会海外宣教百年史」一书所记载,台南宣教区的 成立(1865),年代虽然在厦门(1851)与汕头(1856)两区之后,教会的 增长却远非两区所能及。以一八七四年每周参加主日崇拜的聚会平均人数为 例,台南是一千九百人,厦门是一千五百人,汕头是四百七十五人。可见, 当时台湾并非福音的硬土,也证明来台宣教士们皆一时之选,具备多样恩赐 与坚强的心志。

  就以「英国长老教会海外宣教百年史」的作者万荣华为例,他出身剑桥 大学数学系,精通足球、体操、游泳等运动,来台湾接掌长荣中学,使其成 为落实「全人教育」的典范,为台湾社会与教会培育出众多人才。更难得的 是,他在返回英国之后,他接受母会的徵召,负责撰写一部纪念海外宣教届 满百年的史书,结果不负众望,如期完成。

  来台宣教士们的勇敢与坚定,在一八九五年台湾命运丕变之时,尤其表 露无遗。这一年,台湾义军奋起抵抗,经历数月之久,始告失败。就在风雨 飘摇、前途未卜之际,英国长老教会史无前例地一口气差派三位宣教士来台 ,他们就是兰大卫、梅坚雾与廉得烈,后来每一位都在台湾留下不可磨灭的 宣教贡献。

  此外,台湾的局势也没有耽误马偕的行程,他照著原定的日期,结束第 二次述职后,即乘风破浪、赶回台湾。在「台湾遥寄」这部书中,马偕记下 了当时的心情:「我们毫无畏惧,万王之王大于日本天皇,他必掌管一切。 前途会有困难、危险和试炼,但是台湾已经属于耶稣,上帝的旨意必然成就 。」

  日本统治台湾的前期,对于宣教士颇为礼遇,对于教会也相当尊重而少 有干涉。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对于来台宣教士的 态度转趋猜疑与敌视,甚至派员加以监视,多方刁难,终于在一九四○年底 之前,迫使所有在台的西国宣教士全部离去。其中,两位女宣教士林安与杜 雪云,辗转滞留于南洋一带,最后遭日军监禁,先后病逝于苏门答腊的集中 营里。杜雪云原是长荣女中的教师,该校校园中的「纪念礼拜堂」,就是为 了纪念她而建的。

  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即而大陆变色、政府迁台,短短几年中,台湾呈 现了混乱而危险的局势,一直到一九五○年代才逐渐安定下来,而一九五○ 年代也成为台湾宣教史上的黄金年代。许多撤出中国大陆的差会,纷纷将财 力与人力转移到台湾,而由大陆迁来的上百万新移民者,普遍带著一种惶恐 、挫折、悲伤及无助的心情。这是福音种子所寻找的田地,愿意在他们中间 耕耘的差会,都可以看到预期的丰收。

  据史文森的统计(1979),在这十年中进入台湾的差会,为数多达三十 九个,占 65%;在这十年中设立的神学院有八所,占 40%;开拓的教会则占 受访教会的 32%。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这十年确是台湾宣教史上的「黄金 十载」(Golden Decade)。

  没有确切的数字告诉我们这十年中,进入台湾的宣教士究竟有多少,但 我们可以肯定其中不乏开山型的人物,他们构成了台湾宣教史上最精锐的一 支部队。以下从笔者个人有限的资料与了解内,举出几位人物以及与他们有 关的事工。

1950年来台弥迪理·台南神学院
1951年来台贾嘉美·基督书院
罗惠霖·浸礼圣经会
彭蒙惠·救世传播协会
1952年来台柯理培·浸信会神学院
毛克礼·台湾神学院
姚如云·内地会,协助校园团契
韩宝琏·内地会,协助校园团契
柯饶富·翻译太鲁阁语圣经
1953年来台戴永冕·圣光神学院
薄柔缆·门诺医院
吴扬道·主日学协会
魏得凯·内地会,协助校园团契
谬学理·内地会,协助校园团契
1954年来台荣耀秀·锡安堂
毕嘉士·屏东基督教医院
1955年来台戴绍曾·中华福音神学院
明雅各·浸宣神学院
1956年来台贝德芬·山地伯特利圣经学院
1957年来台棣慕华·台大植物系、贵格会
戴德森·嘉义基督教医院
1958年来台欧保罗·东海大学
马颂平·美南浸信会(作者注:为作者施洗的牧师)
1959年来台罗慧夫·马偕医院

  当时来台湾的宣教士们,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心尽力,也注意到 会增长,并且共商布道大计。他们编印了好几次英文版的台湾基督教年鉴 (Taiwan Christian Yearbook) ,为这些年间的工作留下珍贵的记录。

  除了平地教会欣欣向荣之外,山地的教会在战后更有惊人的增长,被誉 为「二十世纪的神迹」、「山中的五旬节」、「比传奇更奇」( Stranger Than Fiction)。几乎村村都有礼拜堂,好些村子的基督徒比例高达百分之 七、八十,长老会、循理会、真耶稣教会等团体,都向山地投入大量的宣教 资源。花莲的门诺医院(一九五四年建立)、埔里的基督教医院(一九五五 年建立)等,当初主要也是针对原住民的需要而设立。

  多么令人兴奋、向往的五○年代!这也难怪曾任驻美大使的董显光弟兄 ,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基督教在台湾的发展」一书(原著为英文)中,会 发出如今看来是过于乐观的预测:不出半个世纪,台湾将成为一个「基督之 岛」(Christian Island)。

  回顾这段西方差会所主导的台湾宣教史,耳际不禁再度响起戴绍曾牧师 在多年前的呼唤:「中国人,你在那里?」或者,更切身地,应该是问:「 台湾人,你在那里?」台湾拥有全球华人教会中为数最多的堂会,但是所差 派至海外的宣教士数目却不成比例,至今连百人大关都无法突破,距离两千 年福音运动所设定的两百人目标,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当年,内地会在两年内(1930-1931) 徵召两百人来中国的目标,不但 如期达成,而且还略有超过,一共来了二○三人!让我们付出更多的祷告, 期待这样荣耀的历史也能在台湾众教会中重演。

  一百三十多年前,台湾发出「马其顿的呼声」,杜嘉德听见了、马雅各 听见了、马偕听见了,从那时候到今日,大约有一、二千人听见了,而且飘 洋过海过来帮助我们。今天是我们从马其顿转为安提阿教会的时候了,但愿 台湾不仅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也成为「亚太宣教中心」,承担起更多更 多普世宣教的责任。

本文作者为台湾中原大学人文社会教育中心讲师
本文原刊载于「海外宣教」双月刊 1996.11.,中信月刊社发行,本文经作者同意授权本中心刊登

 


元朝之前的中国基督教简史    回索引页



信望爱
copyright 2000 信望爱资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