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也是人格成熟过程
作者□晏涵文
从现代婚姻的特质看两性交往
所谓「人格」,是一个人的独特思考方式、人格方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受其人格影响,而「性教育」是教导其成为男性或女性的教育,简言之,就是「生活教育」。
现今民主社会的两性角色,与旧式社会有很明显的不同。过去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要勇敢、坚强、要保护女生,女生则要顺服、忍耐、不可争辩;并且男要主「外」,女要主「内」,互不相干涉;就连夫妻关系也有主、仆的从属关系。
现代社会则不同,夫妻之间彼此是「知己朋友」,强调如何去面对共同的问题,夫妻双方可以各有专长,但可参与彼此的专业领域。因为民主即是「参与」,可参与才能表达意见。
|
婚姻关系亦是另一种的朋友关系,两人结为一体,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
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恋爱既是为婚姻作准备,那么恋爱就不光只是强调情绪、气氛,而是帮助双方更彼此了解,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也不只是身体接触的距离,同样必须是性别角色、兴趣等「认知」距离的缩短,才能使双方都可参与共同的生活,了解对方高兴或遇挫折时的表达方式,使两人不致因误解而分手。
而两性之间的接触,「性教育」所提供的是教导人格的互动、学习人与人之间亲密行为的表达方式,必须很早就开始的。中国社会在这方面一直很忽略,子女很少从父母身上学习到适切的表达爱的方式,家庭亲子间口语的亲密表达既少,连因为中国人过去的家庭观念是重视整个「家庭」的平衡。比如说「英雄本无泪」,表示我们的社会比较无法接受男性的势弱,忽略了男性也需流露真感情,过去我们只看到女性人权受欺压,其实男性也受著某种程度的压抑。
圣经的看法就不是这样了,人有工作的创造,也有感情的世界,两性彼此都是「全部」的人,而不是「一半」的人,夫妻双方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共同分享痛苦和快乐;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爱妻子,是「对称」平衡的。我关切的是人们能否建立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父母有否教导子女正确的人际关系、爱、关怀、应对进退和沟通。因此,婚前的恋爱是希望使人更健康,对他将来的家庭更有好处。
从团体中认识异性的重要性
寻找婚姻的对象,应是找「臭味相投」的,而不是找比自己高尚的,因圣经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是「义人」,每个人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这就必须我们去认识每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学习去包容、体谅、尊重,这是双方互相要学习的,而「恋爱」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这些。
特别在校园中是认识异性的最好机会,从不同的异性中,我们也可以更认识自己,彼此都能在沟通中成长。因此在学生时代不要太快进入一对一的交往,尽量先从团体中了解异性,发现对方和自己的人格特质。大学时代提供我们许多机会去认识异性,也有许多小团体的交往机会,比如几个人一起去看球赛,从看球赛的情绪反应和意见发表便可认识一个人了。
从「生活面」去看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会问在恋爱中的人:「交往多久了?」即是说相处的时间久了,双方的优缺点才能显露出来,彼此能有更多的认识。因为婚姻毕竟是夫妻两人亲密的互动,下班后是两个人面对面的共同生活,因此认识对方的内在(性向、感情生活的一面)以至于达成共识是那样重要,而外在则只要不差别太大,是可学习调适的。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操
|
”爱”是需要不断得学习的功课,唯有将心比心,才能保持感情的长久。 |
「性」的欲望是本能,而「爱」是需要学习的情操。严格说起来,大学时代才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起步已太晚,这是中学时代升学竞争而牺牲了「生活」所致。即使后来中学生舞禁开放了,我任开放与否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否教导学生如何邀约、穿著、谈吐,如何面对拒绝,以及如何不把第一次邀约的对象当成将来结婚的对象等等。大学生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生活教导,很容易遇到感情的事就碰得头破血流,如果在小学或中学时代就有这种良好的两性互动,受创的机会就能减少许多。
如果恋爱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过程,我认为「成熟」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的教育所教导的比较是「以我为主」,不鼓励人反抗权威,而民主的社会是强调参与,以对方为主。恋爱便是学习在各样冲突中以对方为主,更多去了解对方、沟通和讨论。因此在大学时代不要太早固定对象,也不要只和同性在一起,多把握机会去认识异性、了解自己,这是需要慢慢学习的。恋爱不是一种「休闲生活」,而更要把它当成是人格成长的过程。
本文作者为大学教授(本文为采访稿)
本文转载自「恋爱这玩意儿」,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
本文经校园书房出版社同意,授权信望爱资讯中心使用,若您欲使用转载本
文,请先取得校园书房出版社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