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进大学?
作者□保真

  台湾社会每年有超过十万人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及重考生报考大学联考,反映青年人渴望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为何要进大学呢?

  常见父母亲耳提面命地告诉子女:要认真读书考上大学,以后才会有出息。这是父母的期许,为的是要子女获得一张大学文凭,有利于日后谋职就业及工作上的升迁,因为台湾社会非常看重文凭。

  台湾社会教育普及,各级学校林立,大学联考的录取率近年来已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但在国中升高中这个关口仍然非常狭窄,所以同一年龄层的青年人口中,大约最后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说进入大学的青年人是这个社会的菁英,也是持平之论。

  然而,近年来台湾社会高等教育急遽扩张,大专院校数目即将破百,使得大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有人拼命想挤进大学热门科系,因为热门科系毕业才能赚大钱,也有人是为了过所谓浪漫自由的大学生活;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也有人是糊里糊涂地就进了大学。年轻人想进大学的理由可能很多,但一个社会的大学教育功能不是只在于满足个人的需求,尚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这是进大学的年轻人应该知道的。

  大学教育的头一个目的,传授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将来成为这门职业的专业人员。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的青年人与家长都知道的大学教育内涵:念医学系就是要做医师,念资讯系就是学习与电脑有关的东西,这是比较具体可见的目标。讲法虽然略嫌笼统,却也八九不离十。可是青年人也必须有心理准备,考上大学中一个职业导向明确的学系,也不保证你将来就能在这一行有工作、有发展。

  大学教育不仅限于传授谋生技能而已,否则大学中仅剩下医护、法律、资讯、电子、财务金融等几个学系即可。大学生有许多科系的知识领域,在社会上是没有相对应的具体职业的,例如哲学系。整个文学院的学生都难有职业定位,外文系毕业是当秘书或空中小姐吗?中文系和历史系毕业是当老师吗?这一听就知道实在不对劲。

大学不仅仅是专门学术的学习场所,更应该是建立完备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图片来源:世界著名大学巡礼 一)

  大学同时也是社会中凝聚高深知识的场所,使学生除了学习立时可用的应用技能,也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和哲思,并且在大学中接触博雅的人文气息,这是为使学生将来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开展。从这个观点延伸,大学教育应该还有另一层目的,就是培养知识份子。不论什么学系,大学教育都是为了造就知识份子。

  知识份子不是一种头衔或身份,而是具备独特处世哲学及价值观的一群人。他们喜爱知识,追求知识,尊重知识,也因为受到知识的陶冶教化,对人事物的看法自有独立的思维,不随波逐流,不迎合时尚,不曲学阿世。知识份子当然不一定出自大学,但培养知识份子确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大学教育为何希望把你塑造成一个知识份子?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传统价值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份子应是带领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大学寄望它的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明日中坚,改造社会。

  大学里的学生不是每一个人将来都能成为知识份子,正如同不见得每位医学系毕业生都能成为名医或是赚大钱的医生。能否成为一个在大学中有收获的大学生,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的天资与机缘、家庭背景及亲友的观念、中小学教育的潜移默化、大学与学系的学风、同侪友人的影响、社会风气的普遍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因素虽然复杂,却没有一项是有绝对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你的人生是可以经由大学教育而改变。但是也不要寄望四年大学生活可以完全改造自己,不要低估了各种因素的力量。

  大学是培育知识份子的场所,这个办学立场与台湾多数家长及学生的意愿常有抵触,因此,如果家长得知孩子考上「昆虫系」,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干什么?抓虫啊?将来有什么工作?」如果对家长解释,昆虫世界极其奇妙,昆虫种类比世界上其他动物的总和还要多,研究昆虫有助人类了解环境变迁……,这些话是家长听不下去的,尚未进大学或刚进大学的青年人也听不懂。其实,家长单新的还是总结一句话:「读这个系毕业后有什么前途?」这个问题深刻反映了台湾社会人心焦虑不安,对于社会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感,不是很有把握未来能在这里安家立业。

  在这种情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定位在台湾被扭曲了。每年那十万多个大学联考毕业生,其实不是都知道自己为何要进大学,绝大多数是跟著潮流走。此所以他们进了大学之后,很不快乐、很不满意、很厌烦、很茫然,但是他们采取的决定却是混过四年。

  这个现象在欧美的大学是罕见的,西方大学中的大学部学生,可以用「兢兢业业」来形容他们面对每学期课业的态度,他们上图书馆查资料,三五同学小组讨论,在教授和助教办公室门前排队等候问问题。即使是冷僻的科系,仍然有孜孜不倦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所做相当愉快、欢喜。

  可能的原因是欧美社会已经成功地多元发展,年轻人不见得要进大学,也可以有不错的发展。所以,青年人选择进入大学的话,多半对于大学教育有相当的认识;对自己的前途,有清楚的发展取向。

  相反的,台湾社会的青年选择进入大学,相当多的人在潜意识里是传统士大夫心态,他们只是不想成为农人工人,而不是对知识有多么渴求。这些青年的生命,依赖外在器物的装饰,以遮掩内在心灵的空虚。大学文凭对他们实在也不过是另一种饰物。这与大学教育的宗旨刚好相反。

  进入大学不是你单方面的主观意愿就可以实现,你选择校系,大学院校也选择学生。所以不论升学政策如何改变,都必须有某种方式的测验评比,经过竞争、淘汰、筛选,最后是相同程度与类似性向的学生聚在一起求学,这当中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在大学里你可以收获良多,也可能饱食终日,一无所成。大学不是托儿所、幼稚园,很多事不再有老师教你、管你,通通假设你已经知道了。所以,大学教育可能令你一方面感觉自由无束,一方面令你旁徨无依。

  总括来说,大学教育可以改变你、塑造你,但是绝对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所以,与其说大学教育有什么用?不如说你盼望接受怎样的大学教育?



本文转载自「大学不是盖的 —— 大学 Guide」,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
本文经校园书房出版社同意,授权信望爱资讯中心使用,若您欲使用转载本
文,请先取得校园书房出版社同意。

图片来源:世界著名大学巡礼 一 光华画报杂志社授权使用





为什么要进大学? 学生的主业与副业 我的打工经验









课业

爱情

前途

网路

信仰

首页









回信望爱全球资讯网 
版权所有,请尊重著作权 
Copyright 2000 信望爱资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