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尼哥底母所见证的,一个不属世界的国度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尼哥底母与耶稣相会》(Visit of Nicodemus to Christ),约翰・拉・法尔热(John La Farge),1880年。(图片来源/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本文原刊载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10.13。


以色列人的老师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这段经文是我们最熟悉的福音信息,它简洁有力地阐明了上帝的救恩计画。然而,我们或许很少注意到,这段话竟然出自耶稣与一位重量级政治人物——尼哥底母的深夜对话。

尼哥底母是犹太公会(Sanhedrin)的议员,当时犹太人虽在罗马政府的管辖之下,但因罗马允许所辖省区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因此犹太公会成为犹太人在政治、社会、宗教事务上最重要的决策机构。

尼哥底母不仅在政治界有影响力,在学术界也是深孚众望,D. A. Carson形容:「尼哥底母被描述为『以色列人的老师』。但在希腊原文中,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暗示它很可能是一个荣誉头衔,类似于牛津大学里的『神学钦定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Divinity)或『国家级的法学权威』(Grand Mufti)之类的称谓。」(注)因此,他不仅有权势,还是经学大师!

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耶稣有机会与这样德高望重的政治权贵建立关系,他会如何运用这个机会?」

耶稣为何不建立政治人脉?

如果是我们,肯定会想方设法吸纳如此优秀的人才加入门徒团队。在议会里多安插几位门徒,做耶稣的喉舌,为福音的发展铺路,或至少可以做耶稣的耳目,随时打探消息。这不是顺水推舟、借力使力的上乘之策吗?更何况尼哥底母为人这么谦卑,又这么渴慕追求,虽贵为「教授」,仍向耶稣虚心求教。论学识背景,人品见识,耶稣门徒中有几个能与之相提并论?如此机缘,何不收为良徒?

然而,耶稣并未如此行。他没有和尼哥底母拉拢关系,利用他扩展影响力,也没有试图操作,建立任何政治靠山,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着实令人费解。

但这并不意外,因为耶稣信靠的是父神,是万军之耶和华上帝,他不需要靠任何人间的政治势力来完成使命。耶稣被捕的那一晚,彼得在客西马尼园拔刀砍向大祭司的仆役,耶稣斥责他并提醒:「难道我不能求我父,为我差遣十二营多的天使来吗?」(参《太》26:53)

不为任何属世的政治目的服务

在耶稣的时代,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错综复杂,比起今日的情势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政治发现无法利用宗教为其服务时,通常的结果是信仰迫害;而当两者紧密结合时,腐败也随之而来。但我们从福音书里观看耶稣的一生,他始终与当权者保持距离,他只顺服天父,不为任何属世的政治目的服务。

这对今天的基督徒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当我们期待透过政治领袖或特定政党来推动福音,认为只有这样教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时,耶稣早已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心意:「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这一段耶稣回应犹太巡府彼拉多的话,掷地有声,千古回响!我们的主,他的国度不属乎这个世界,他从来不靠政治势力来完成他的使命。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耶稣的国不属这世界!在尼哥底母夜访耶稣的对话中,耶稣清楚地表明他关心的事——这不属世界的神国,如何落实在人的生命里。

尼哥底母一开始对耶稣的身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他认为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老师」,并将这归结为耶稣所行的神迹。

但耶稣对此毫不动容,他犀利地指出尼哥底母的问题:「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耶稣的这番话对这位知识渊博、地位显赫的学者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这番话似乎在告诉他:你所仰赖的知识、你的社会地位,甚至你对神迹的理性观察,都无法让你真正看见神的国度。你素来所仰仗的犹太教传统与律法,并不能带来信仰上的真正复兴。

神的国不是用人世间的方法建立的!

耶稣所说的「重生」,希腊原文意为「从上头而生」,是从圣灵而来的全新生命,这与任何肉体的、经验的、知识层面的生命都不同。这是一个彻底的「砍掉重来」的过程。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一个人能进入神的国,是因着上帝的爱,是因着他所赐下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因耶稣的受死我们得着永生的盼望。这一切完全不是人世间的政治操作达成的。

历史教训

尼哥底母所处的时代,犹太人期望一位能推翻罗马政权、重建以色列地上的政治国度的弥赛亚。这种将信仰与国家政治权力紧密捆绑的思维,正是今日基督徒所面对的「基督徒国家主义」(Christian Nationalism)的试探。

在现代,这种试探表现为:将特定国家或政党的成功视为上帝国度的延伸,认为只有当「我们的人」掌控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教会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力,社会才能被「基督化」。

然而,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这种结合的危险性:

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随后成为国教。虽然教会从迫害中解脱,但其代价是信仰政治化、世俗化,教会的属灵光芒逐渐黯淡,神学被政治势力左右。

在宗教改革之后,许多欧洲国家将特定教派立为国教,奉行「谁的统治,谁的宗教」(cuius regio, eius religio)的原则,例如当时德意志地区的每个诸侯,有权选择在他的领土内实行天主教或是路德宗,而该领土内的所有臣民,理论上都必须遵从其君王的信仰。这个原则将宗教信仰深深地与世俗政治权力捆绑在一起,使得信仰不再单纯是个人的灵性选择,而成为地方政治忠诚度的一部分。

后来引发了残酷血腥的30年战争,数以百万计的人以信仰之名互相残杀,实则是诸侯间一场争夺欧洲政治霸权的混战。

但是,耶稣基督的国度却是透过生命的改变、爱的行动和真理的宣讲来扩展,而非透过法律、武力和政治控制。当我们试图为神国穿上属世权力的盔甲时,它最终会伤害福音本身。

当我们看到耶稣在行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后,吃饼得饱的群众强逼他作王,耶稣本可顺势而为,利用他的高人气和民心,大大扩张神国的版图,拿下罗马统治的山头!但耶稣的反应是丝毫不为所动,他「独自退到山上去了」(《约》6:15),这清楚地凸显了弥赛亚的使命与世人期望之间的根本差异。

基督徒参与政治,是基于爱邻舍、追求公义的责任,而非将国家权力当作建立神国的工具。我们需要警醒,区分属世的工具(政治权力)和属天的使命(传扬福音)。


议会里的良心

福音书虽对尼哥底母的记载不多,但对照前后,我们可以断定耶稣那天夜里与他的对话,必然使他的生命发生了彻底的翻转。

曾几何时,他不再是那个夜里偷偷摸摸的访客,他看见了神的国。作为当时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在议会里公开为耶稣辩护:「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约》7:51),这番铿锵有力的证词,却遭到同僚的嘲笑与排挤。

议会中除了尼哥底母,《路加福音》也记载了一位暗暗跟随耶稣的议员——亚利马太的约瑟,当其他议员一致谴责耶稣时,约瑟「并没有附从众人的所谋所为」。

约瑟与尼哥底母在议会中势单力薄,压力山大,但这是在他们议会中跟随耶稣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耶稣被捕,他的门徒四散,公会连夜审判定了耶稣死罪,把他钉十字架,一夕间耶稣好像失去了任何的政治势力,故事似乎以悲剧收场。

然而,在最黑暗的时刻,亚利马太的约瑟「放胆」去向罗马总督彼拉多求取耶稣的遗体,他和尼哥底母两人,公开以君王的规格为耶稣安葬,在高压之下为耶稣的身体涂抹香膏。这不再是谨慎的政治举动,而是因着新生命而产生的勇敢行动。

耶稣的安葬,竟由这两位政治人物而非他的核心门徒操办,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讽刺。

福音不是一种寄生于政治、权力或个人成就的意识形态。它要赐给我们的是全新的心、重生的生命。当一个人的生命被福音彻底改变时,他不再惧怕,即使面对政治的压迫,也能勇敢地站出来。

耶稣基督拒绝了地上的王冠,选择了十字架,他的国度在第三天从坟墓中崛起,那是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封锁的永恒国度。

我们所跟随的,是一位已经赢得所有战役的万王之王!




注:这段描述出自D. A. Carson《约翰福音》3章释经讲道(网址: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sermon/part-3-jesus-the-gift-of-god-john-3-1-21/)。

作者任职于密西根州政府。

本专栏与《举目杂志》、《海外校园》合作

【延伸阅读】:
耶稣是唯一的救主
中保受苦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荣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