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他助自杀与安乐死概述(全)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自杀:世俗观点

数世纪来,自杀在多数西方社会都不被接受。1960年代美国社会剧变,个人权利被重视,但相对地忽视责任感。对个人主义的着重使许多世俗主义者(和一些基督徒)重思自杀议题。许多人视自杀为个人自主权的终极表述,因此应被社会接受,甚至在某些情况中是值得敬佩的。

社会逐渐接受人对自身死亡的掌控权,众多文章和书籍也一一出版,有些表示支持,还有些提供成功自杀的方法指南。此外也有许多组织成立,明摆着宣传此类哲学与文学,意图鼓励大众协助自己的亲属完成「自我解脱」。

自杀行为极常是万念俱灰之举,是穷途末路的假定解方。其背后理由和自杀的动机通常很复杂,常是忧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所致。对于不认识上帝或拒绝上帝的爱,因而感到绝望的人,自杀有时候看似「唯一的解答」。遗憾地,有时候虔诚的人也这样想,他们感到无法承受生命的重担。

自杀:神学观点

基督徒一直坚信「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创造主所赐生命的管家,这生命是照着他的形象所造(创世记一章27节)。这个观念来自悠久的犹太/基督教信念:自杀是错的。圣经没有明确的经文禁止自杀,但是很多人认为不可杀人的诫命(出埃及记二十章13节)放诸他人与自身皆准。在迫害频繁的初代教会,自杀(结束生命)和殉教(牺牲生命)的界线有些模糊。一些初代教父的教导可能就是为了澄清这个难题,其中奥古斯汀和阿奎那是形成当今基督教反自杀立场的主要人物。

自杀的问题包括它蕴含了人对自身、对团体和对上帝的态度。首先,人对自己的责任无可替代,自杀表示一个人不愿意爱自己、担当自己的软弱。第二,自杀也叫其他人在各自的困境中失去斗志。即使动机是想解除照护者的痛苦,自杀仍切断了我们在生命苦难中彼此连系、扶持的纽带。第三,自杀表示对未来不抱期待,认为那不在上帝的能力和旨意之内。自杀是人企图决定自身生命的终点,彷佛了然上帝维持其生命至今的原因。然而,上帝才有权力决定生命是否仍有存在的目的。不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僭取个人生命的最终主权,就是拒绝上帝。

圣经确实记载了许多自杀的例子,但它们既非命令也非明确的指责。既然圣经透过人的失败和得胜来传达信息,这般沉默也就不保证自杀的道德合法性。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其他相关的圣经观念,才能分辨自杀的道德地位。在欧洲与北美的现代安宁疗护推展上,基督徒的积极性占有显着的作用。许多基督徒(和其他人)相信,对临死的人说「你不该自我了结性命」是不够的。人们应该主动伸出援手,在此极其艰困的时候,为临终者和其家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灵性上的帮助。

他助自杀和安乐死:世俗观点

他助自杀(assisted suicide)和安乐死(euthanasia)常被混为一谈,除非我们做明确的解释。当今不幸地存在各式各样相歧的定义,然而以下的说明就非常清楚实用。他助自杀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藉由提供建议、开立致命药方,或协助一个人使用可以自行终止性命的器具,来帮助他/她进行自杀。由医师或他人给予专业知识;当事人负责实际行动。

自愿(voluntary)安乐死是指一个人出于同情心,依从受苦病人的请求蓄意终止其性命。非自愿(non-voluntary)安乐死是类似的同情之举,但是在病人无能力提出自愿请求的情况下(如:无意识、弱智或失智的成年人;婴儿或孩童)。违反意愿(involuntary)安乐死是意识到病人在受苦、虽有能力提出自愿请求但并未提出的情况下,主动终止其性命的同情之举。

区别主动(active)和被动(passive)安乐死并无意义,反而常常混淆人。较清楚的定义是将安乐死一词局限在表示一个人用行动使另一人死亡(这是很多人对主动安乐死的理解)。据此解释,若因病情判断病人死亡已无可避免,而停止无效治疗,就不构成安乐死,也就不适合用被动安乐死来形容之。当一个人还未到无法避免的临终进程,就蓄意停止治疗以终止其性命,这在道德上是令人反感的,其道理就和安乐死令人反感的许多原因一样。终究,也许最好还是根据病因去评断这类过早的停止治疗,而非称之为安乐死。在某些情况停止或放弃无效治疗,于基督徒和世俗观点来说都同样合宜,举例来说:当无论治疗与否,从医学来看死亡都已无法避免,而且治疗会徒增临死过程之痛苦的时候。

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变动使个人的自决权备受关注与强调。有更多人接受自杀,视之为生命太过沉重时的理性选择,同时,其他人仍认为自杀是悲剧且孤单的经验,特别是用到暴力自杀的时候(如:枪或其他自行造成的伤口、上吊、跳楼等等)。因此,已有动作欲藉由涉及他人(他助自杀),来达到自杀去个人化(depersonalize),并藉由医疗程序化(医助自杀和安乐死)来为清除对自杀的负面观感。

安乐死及/或他助自杀合法化的鼓吹者,提出几个社会应该允许医师介入的原因:有些人没有亲属可以帮忙;有些人不愿意或无法帮助他们的亲属执行自杀;医师明白预后,较能评估请求的适当性;医师有取得致命药物的管道,也知道如何使用;医疗专家能避免「拙劣」的自杀手法;医师知道如何遵守标准;医师没有感情介入所以比较客观。

从1980年代开始荷兰就有医师公开施行安乐死,近年来其法庭已同意不起诉特定情况的案例。最佳估计,该国约有3%的死亡经由医师之手致死。大众谈论将安乐死的可行对象扩大到儿童和无行为能力的成人,专家业者也倾向将医师直接杀死患者的做法改为医助自杀。

还有其他关于安乐死的法律倡议:澳大利亚的北领地在1995年通过医助自杀与医师执行安乐死合法化;美国在1980年代末与1990初期也有几次尝试推行医助自杀与/或安乐死合法化,但是以微小的票差终告失败;1994年奥瑞冈州通过公民提案,允许有限制的医助自杀,但是法律异议阻挡其立即生效。

从以下司法判决,可看出医助自杀已获得越来越多支持声势。在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对Compassion in Dying v. Roe讼案的决议中,认为华盛顿州禁止医助自杀的法令侵犯了宪法赋予末期病患的自由权。另外,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裁定医师可以开立药物,让有行为能力但是已到疾病晚期的病患自行终止性命;该讼案坚持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赋予个人选择尊严死的自由权,既然医师可以移除病人的呼吸器或喂食管来实践病人的这个自由,所以为符合第十四条修正案「平等保护」的承诺,也就必须允许医师开立药物,让病人自行加速死亡。地区法院否决了三位晚期病患有权自行服用医师开立之药物自杀,但是被第二上诉法院的裁决推翻。

此外,杰克・凯沃基安(Jack Kevorkian)医师已经三次在私助他人自杀的案件上,被陪审团宣判无罪。凯沃基安因着现已无效的密西根法令受审,该法令禁止他助自杀,除非动机是为了缓解疼痛,而非致人于死。正是此法令的含糊用词让凯沃基安医师获判无罪。

医助自杀和安乐死在希波克拉提斯医师宣言(the Hippocratic Oath)中被明确禁止,虽然这在两千五百年前被提出来的时候只是小众意见,但希波克拉提斯的观点却逐渐对现代医事人员发挥极大影响。医事人员已接手医治者的角色,以可行的医治与减轻痛苦为目标。虽然数个世纪以来总有医师偶尔帮助病患寻短,但是显然一直不在被接受的医疗范围内。

有专家担心,认可医师介入直接或间接致死病患,可能会严重破坏医病关系之间必要的信任元素。如果安乐死被接受,医师可能出于怜悯或自利(例如:当照顾病患变得太困难或辛苦),就未经要求试图终止病患生命。另外,过去二十年来安宁疗护已经有所成效,也有人担心安乐死会削弱继续推展安宁疗护的动力。

他助自杀与安乐死:神学观点

从圣经观点来看,安乐死的根本错误是它牵涉到杀害无辜的人,也就是按着上帝形象所造的人(创世记九章6节)。医助自杀的错误也出于类似的原因,就是人在其他人的协助之下杀害人(他们自己),协助者成了谋杀的共犯。病患自主权(或说更好听的:自由)必须服在上帝主权的限制下,并且不包括舍弃非己之物的权利(「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哥林多前书六章19节)。

基督徒确实被呼召去怜悯并宽慰人的痛苦,但并非不计一切代价。若快乐是人生的重点,受苦就成了要不计代价去避开的终极邪恶,而十字架就是必须避开的典型。十字架重重压在耶稣的背上、钉子穿过他的手脚,都具体表露耶稣必须背负之堕落世界的重担;其实,是他选择去背负。然而跟随耶稣的人被呼召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不要逃避,与耶稣一起承担。

那么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让上帝还是让苦难,来决定我们生与死的日程?如果基督徒医师和他们的病患要行上帝的道路,就不应该不计代价躲避苦难,而是要信守圣经所揭示之上帝的属性与旨意,尤其是在苦难当中。在我们迎向死亡的时候,如何面对苦难很可能是人生最终极的考验,那显出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日程。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就是这样。他「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马可福音十四章34节),他迫切祷告,希望免于这个他心知肚明只会越来越糟的苦难;然而,耶稣坚信他的首要任务是成就上帝更大的计画,不论要经受多少痛苦。大体上,没有苦难是好事――所以耶稣这样祷告;但那不是至高的好――所以他愿意忍受极大的苦楚。

屈服「怜悯」的呼声去致死或协助致死病患,也可能是出于另一种误导。我们很容易低估人性的堕落(自我中心),特别当眼前的人看起来很需要别人的帮助,过去所谓「仁慈的杀人者(mercy-killers)」就经常这样说。「我杀她是因为我不忍心看她受苦」,这很可能是心口如一的话――那行为首先显示出,对杀人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想脱离他们自己的不舒服。阻止直接杀死或协助病患自杀,不但保护社会大众和病患个人,也保护医师和代理决策者,去提防自己的人性弱点,防止潜藏自我中心的决定,那可能成为他们下半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者为Harold O. J. Brown博士、Robert D. Orr医师(MD, CM)

◎本文经生命伦理暨人类尊严中心(CBHD)授权翻译,原文于1999年5月30日刊载在https://cbhd.org/content/assisted-suicide-and-euthanasia-overview。


图片提供/123RF

本专栏与路加传道会网站合作。

【延伸阅读】:
大学生忧郁是「卡到阴」?
减肥死了一位空姐
《爱的抉择点》宁舍自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