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维华 2019.06.09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去。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马太福音十五21∼28)
意外,是人类忠实、但常常选错时间拜访的朋友。那天,正在欣赏四周景色的门徒,见证了「意外」的不离不弃。「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后面一阵阵传来,那焦急的呐喊令人无法闪躲。
女人的要求简单、直接。耶稣的回应也是,他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耶稣的回答非常直接,也让人觉得难堪,怎会将一个为女儿受苦前来祈求的母亲比做狗呢?不过,我们不应忽略,耶稣这话所指出的真正问题。
自摩西以来,上帝的救赎、赐福、恩宠清楚地将以色列与外邦人区分开来,正如诗人所说「救恩属乎耶和华,愿你赐福给你的百姓」(诗三8)。女人很聪明地称呼耶稣「主啊」、「大卫的子孙」,然而,这些词语就是通关密语吗?会使用这些头衔、称谓,就使一个外邦人等同以色列人?因而可以分享恩典?耶稣的回应正是对女人提出一个挑战,以色列人是儿女,外邦人是狗,狗可是没有资格吃儿女的饼。界线要如何跨越呢?
女人很快地做出回应,她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要深刻掌握这一段对话的涵义,我们需要史丹福大学心理系的德威克(Carol Dweck)教授来帮忙。他认为,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思维模式: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惯性将每一次的机会都当成考验,如果通过考验,生活的满意度提升,自我得到肯定;如果失败,则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忧郁、悲伤的情绪充斥。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则刚好相反,即使面对考验,他们也常常将之视为机会,纵使失败,也能在过程中找到乐趣或新鲜的事物,生活像是个大游乐场。
如果我们套用上述的理论,迦南妇人无疑是成长思维模式的最佳典范,对于耶稣充满刺激性的词语,她毫不以为意,对于外邦人是狗的说法,也不绞尽脑汁辩解(「我的曾曾曾祖母有犹太血统」)、企图跨过门槛,也没有伤心失望以致恼羞成怒(「不帮就不帮,有什么了不起,老娘不稀罕」),相反地,她从耶稣的话中看到一线曙光:虽然我是狗,不是儿女,可是狗也有机会享受主人家的丰富啊!
反过来看耶稣,他是哪一种思维模式呢?有人也许会因为耶稣严厉的话,认为他是固定思维模式,是把机会看成考验的人,若是如此,耶稣对女人的回答应该是,「的确,狗有可能吃桌上掉下来的碎渣,但是狗分两种,有家狗与野狗,想吃碎渣也得是家狗才有可能」。但是,耶稣的回答完全跳脱了儿女与狗的主题。他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罢。」换言之,耶稣认为,女人的信心就好像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一样,既然她因着难得的信心得上帝的赏赐,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止这个女人得到她所祈求的呢?
对门徒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接受的概念,毕竟世世代代所传承的民族骄傲,深深刻印在他们心里。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耶稣选择教导这原则的教室,不是犹太会堂,甚至不是以色列地,而是带着门徒来到这外邦人之地,让他们亲身感受人的可怜与需要,亲身见证一样伟大可敬佩的信心。
(摘自《胡尔摩斯Ⅱ重返圣经现场》〈第12章:门徒的户外教学〉)
同学,为什么麻雀不忧郁?
把圣经交给正确的人
与永恒有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