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答问》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浅文理施约瑟主教译本》简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随着西方宣教士来华后,陆陆续续有许多人投入《圣经》的工作。起初先是各自翻译,后来又合作出新译本。鸦片战争以后,又有许多译本。书名除用《圣经》外,亦有用《遗诏书》的。所有文体有文言文的,称「文理」本,有浅近文言文的,称「浅文理」本,有官话即白话的,还有各种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版本。

当时流通的圣经译本,不是文言文(如在1852年出版的委办译本),就是用南方方言写的(如广东话、客家话和宁波话等),没有一本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1864年,施约瑟与Henry Blodget、John Burdon和Joseph Edkins组成了北京翻译委员会(The Peking Translation Committee),开始把圣经译成官话(普通话)。

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没什么特别,但那时是十九世纪中叶。虽然宋人的语录,明清的小说,也或多或少是用北方方言写成,但把宗教经典译成官话,这是第一次。起初从新约着手翻译,但很快大家都觉得,由希伯来文最流利的施约瑟(本身即为犹太人)专注旧约翻译,是最好的分工。

《浅文理施约瑟主教译本》,显出施约瑟主教在中国文言文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运用排句賶。如《旧约•约伯记》第二十八章形容荒漠莽原的一段:「其境鸷鸟不识,鹰目不窥,野兽未履,猛师未过。」又如描写智慧可贵的一段:「……宝石,不足与较;黄金琉璃,不足与比;精金之器,不足相易;珊瑚水晶,俱无足论……智慧之宝,逾于珍珠。」语句简短,音调铿锵。考虑到译文要受原书的局限牵制,不能自由发挥,尤其《圣经》的翻译更要紧扣原文,一个外国人译中文能达到这样高超的成就,不能不令人钦佩。

此外,施约瑟主教在翻译上所秉持的理念具有相当的创见,这或许多少与他犹太人的出身有关。举例来说,以前一般译本皆把希伯来文中「上帝的名字(YHWH)」翻译成「耶和华」;由于施约瑟深谙希伯来文,他就不采用「耶和华」这个读音和写型的混合字来翻译上帝的名字,而以「主」来代替,这和近代的圣经学者的看法是较类似的。

《浅文理施约瑟主教译本》,但这部圣经确未曾广泛流传。由于在当时众人所期待的《合和本》已经在进行中;即使许多学者和出版单位喜欢施约瑟的译本多过于当时未修订的《合和本》,却不认为该译本可以取代《合和本》。因为当时的传教机构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翻译一部良好的译本,而是要做出一部能得到参与的各方面接纳认同的一个联合译本。这点合和本办到了,但是《浅文理施约瑟主教译本》无疑在中文圣经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附注:上海圣约翰大学即为施约瑟主教所创立,在民国初年发挥了相当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 许步曾着
2. 译经王子施约瑟主教和浅文理本圣经

【延伸阅读】:
虚拟空间里的真实相爱
当1.5代走进教会
纪念圣经字典校阅完工!《夺天书》真实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