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非 2015.03.22
在我们生命里,有一种放手极为艰难,就是亲人的过世。
因为死有一种决然性,不可逆转,我们无法绕过去、跳过去、或穿过去,我们只能直硬硬地撞上去,然后感觉灰飞湮灭。
然而死亡本身已经叫人痛了,死亡的不同方式,又会让人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长短的痛。写《死亡的脸》一书的作者努兰说:「人有一万扇不同的门可以走出去。」话虽如此,但死亡总地来说不脱离两类: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死。
难以接受的意外失去
意料之中的失去,包括衰老、致命病症、上战场、作警察或消防队员等高危险性工作等等,让人心理多少有个准备;意料之外的失去,则是忽然发生,没有任何预警,也因此让人特别难以接受。如天灾、心脏病发,车祸或谋杀等等。
无论是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亲人的死亡都是生命中的大恸,都会在心中挖出一个深深的伤口,让人黯自神伤。也因此,对死者的哀悼,有时会让人无法听进去任何人的劝慰或圣经教导。有些中国人建议哀悼时最好不要流泪,免得哭瞎了眼睛。其实哀悼中的流泪过程,是对感情的健康洗涤,也是神医治我们的一个过程。
哀悼的时间也可长可短,但重要的是,需要对过世的亲人放手,让哀悼的伤口痊愈,然后继续走前面的道路。
然而,人的本性就是不想放手,好像一放手就天人永隔,音容不再。因此在至亲过世后,往往会出于无助,不断回想至亲生前,是否还可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来弥补?或是想要找出一只代罪羔羊来为所有的失去负责。或是怪罪医生诊断失误,或指责亲人作的医疗决定不恰当,或质问亲友照顾不周。好像只要可以指认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一点安慰。正如人对苦难的所有探问,以为若能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就感觉比较吞得下去难咽的苦水。
平安喜乐并非不能哭泣
尤其亲人在意外中过世,或是自己对逝去亲人有某些遗憾或罪疚感的,更会自责不已。希望自己当初能再做些什么来阻止亲人过世。也许是再找一位更高明的医生?或把自己的肾脏捐出来?或再多花些钱?也有的是希望自己在亲人生前可以服侍得更好,或是更仔细倾听亲人的愿望来帮他完成;或自责有些该说的话没说出口,未解决的冲突未和好处理…。种种遗憾,会让人一直在罪疚感里缠搅,有些合理,也有些其实不太合理。
如果真的有些遗憾是合理的缺失,便要向神求饶恕,让神的饶恕来洁净。不要自己一昧扛着罪疚感的包袱,反而限制神饶恕的力量。相信过世亲人也不会愿意我们一直生活得如此沉重。
也有些人对基督教信仰有个错觉,认为信仰中既然常说「平安喜乐」,此时就不可以哭泣,也不可伤心难过。遇到事情,会直接跳到属灵的标准答案,要平安喜乐。觉得人既死去,将来会在天堂重聚,此时若还这样难过就表示不属灵。或者碰到灾难,认为只要靠主坚强就不可以喊痛,也不可以哭天抢地,那会表示你不依靠神。
好像除了平安喜乐之外,基督徒就不可以有他样情绪。如果有,就是你「不属灵」。这样期望的后果是什么?会让人觉得基督徒很虚伪,内里尽管情绪翻江捣海得厉害,外表脸上却还带着微笑说「平安」,岂不是非人性?
如果除了正常的哀悼悲伤,基督徒还要埋藏、压抑这样多的情绪,所扛包袱可以想像有多沉重?如此行走天路,不但走不快,更会搞不清楚自己是谁。像下雪天,里外穿上多层厚衣,原来长得什么样,什么身材,全罩在下面被遮盖了,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是谁。
接受死亡才能医治现在
要了解,神从来没有鼓励我们跳过流泪谷的经验,「哀悼」是神允许的重要情绪。耶稣曾经说过:「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路加福音六章21节)
就是因为耶稣了解哀悼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眼泪是清洗我们伤口的良药,哀悼也是一种感情的洁净。在这哀悼中所经历的所有痛楚,是为了解除未来痛苦的咒诅。
所以,我们需要好好花一段时间来哀悼,然后,再放手。在哀悼中,学习接受现实,接受生命里永远会存在这一块残缺,接受死亡的不可逆转,然后才能医治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这也是心理辅导所强调的,一个感情上的「了结」(emotional closure)。不是无止尽地沉溺在哀伤,让自己瘫痪,而是好好打上一个感情的句点,再继续上路。
图片提供/123RF
●本专栏与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网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
【延伸阅读】:恐哭症
从戏剧治疗团体放眼人生
天使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