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细拉 2010.06.13
端午节又到了,吃粽子、戴香包、划龙舟比赛、洗艾草澡等欢庆活动等着我们。相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投湖南汨罗江自尽,但屈原到底算不算民族英雄?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说他是死谏,有人说他是怀才不遇、抑郁自杀;无论如何,屈原的爱国心是不容抹杀的。
然而近几年,台湾的自杀率平均维持在每天有十到十二人自杀,以如此盛大的节庆活动来推崇屈原的自杀行径,否会对社会传递负面的信息呢?会不会误导人以为自杀是可行之道呢?
屈原生于战国时代。战国史基本上是一串打打杀杀的七雄争霸战,而「合纵」与「连横」策略是主宰称霸的关键。「合纵」就是联合六国之力制衡秦国;「连横」就是秦国与六国分别建立邦交,然后再各个击破,统一天下。
这两套针锋相对的策略是奇人鬼谷子两位高徒分别提出的:苏秦提出合纵策略,而张仪提出连横策略。尽管他们是出于同一位师傅的调教,学了各种奇门异术和政治策略,但分别为不同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效力。
共担艰危的昔日同窗
史称苏秦和张仪是纵横家。一提到纵横家,往往让人连想到政治黑心人物;并且在他们对立主张之下,人们往往以为他们两人八成会相互残杀。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基于同窗之谊,曾约定「将来若当一成一败,必定相互援手,共担艰危」。
苏秦一向欣赏张仪,认为张仪的才能胜过自己,而尽管苏秦曾经羞辱过张仪(事实上是激将法,因为他认为张仪个性太容易安于现状,而他还派人暗中供应张仪所需,确定张仪能进入秦国),而张仪仍终生信守只要苏秦一口气在,绝对不让秦国东进。
所以,他们绝不是大家所想的那种只会鼓动舌簧、钻营私利的黑心政治人物。
历史告诉我们,「连横」策略至终为秦王赢得天下。外表看起来,屈原是「连横」策略下的败将,实际上,他不过是时代悲歌中身不由己的小卒子。这话怎么说呢?
年纪轻轻 官场得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本名该是楚平,他是楚国王族后代,但因祖先被封到「屈」地,所以子孙改姓屈。屈家在楚国很有势力,与另外二大家族景家、昭家同为楚国三大家族。总之,屈原是世家子弟。
屈原算是辞赋的鼻祖,他的作品流露出个人郁闷、冤屈、思国的情怀,并且也为后世提供探究他自杀原因的最好材料。屈原之后,辞赋渐渐在文人圈子裏流行,到了汉朝大放光芒,所以汉代文学以赋着称,特称为汉赋。
屈原年纪轻轻,官场得意,才廿六岁就成为楚怀王最亲信的大臣,被封为「左丞」,是楚怀王共商国事的好帮手。
他还成为王室发言人,常接见来访诸侯,相当于现在的国府发言人,又兼外交部长。楚怀王听他的建议采取「合纵」政策,对抗秦国。这大概是他一生最风光的日子。
一般学者没有提到他有老婆孩子,不过苏雪林认为他有妻室儿女和兄弟。我想这推论应八九不离十,屈原世家子弟出身,可能早就儿女成群。
张仪的算计
不过在他的作品中,似乎没怎么提到他的妻儿或家人,不晓得这可否因为国家是他全人一心所系之故?这可否也是人生不平衡的指标?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楚怀王听信他人编造谗言离间,渐渐疏远屈原,免了他的官职,但仍然留他在朝中。
就在此时,秦国想攻打齐国,又担心齐楚联盟,就假称张仪被免相,让张仪去楚国,其实,秦国是派张仪来拉拢楚国。张仪说,只要怀王与齐国断交,秦王就奉上六百里地。
这样不战就得到土地的好事,是很难拒绝的引诱。于是,楚怀王弃齐联秦,屈原向怀王分析利弊,但楚怀王不听他的话。
等楚齐断了交,向秦国要求割地时,张仪派人回答:「我们只答应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地」。楚怀王怎么可能忍下这一口气?他派兵大举进攻秦国,然而这一切都在张仪的算计之下,秦国军队早已布防好,以逸待劳等着楚军来,楚怀王倾全国军力,不但损失惨重,还割了二个城。
二度放逐
于是,楚怀王派屈原出使齐国,要重新建交。正当屈原出使齐国之际,秦国派使表达愿意归还土地(时间算得真好,秦国消息真灵通)。怀王说不想收回土地,只想处治张仪。
秦王真的派张仪来,没想到张仪胆识过人,早就布好了局,买通楚国大臣靳尚,透过楚王爱妃郑袖向楚王求情,竟又得以释放,逃回秦国。
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力劝楚王杀张仪,但张仪早就逃之夭夭了。此时,屈原复得楚怀王信任。
后来,秦国又邀楚怀王出来谈判,屈原力劝不可。怀王不但不听,还把他放逐汉北,那时屈原大约四十五岁左右。楚怀王听了太子兰的建议,赴秦国,最后惨死异地。
之后,顷襄王继位,楚秦断交,屈原回归朝廷任官。
在外交政治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秦楚不久又恢复邦交。太子兰由于背负楚怀王中计客死他乡的恶名,恼羞成怒,对有先见之明的屈原怀恨在心,向顷襄王进谗言,屈原二度被放逐,这回去的是江南。
才智不受用而投江
屈原放逐江南之后,秦楚和和打打,楚国土地一块块被吞食,国都沦陷,顷襄王还是没召他回朝。眼看自己的才智不能报效危难中的国家,内心无限苦闷,最后在漂泊江南九年之后,投入湖南汩罗江。据学者推断,他时年六十三岁。
我们可能会觉得楚王真是愚蠢,怎会不记取教训,一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后世的我们拥有时间距离的优势,自然容易看得清楚策略背后的用心。
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不见得能一目了然。尤其当对方提出和解之道时,又有谁不爱和平?对久战的人来说,即使是短暂的和平,本身也是一丝盼望。这种错误在现代史与当今中东局势上,仍屡见不鲜。
屈原如此「爱国」自杀行径,真是出于爱吗?或许从最近一则阿富汗战事新闻可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些许洞见。
舍己救战友
新闻中的男主角克劳雪尔(Matt Croucher)是一名英国海军陆战队上等兵。今年二月9日傍晚,太阳才下山,他在下士长官的带领之下,与另外二位战友在阿富汗哈门德省沙金市南方巡逻。
他们一行四人在黑暗中行走,突然克劳雪尔发现自己踩到敌人安置的一条引爆线,拉开了手榴弹的引爆针。千钧一发中,只听克劳雪尔大喊一声:「手榴弹!」警告旁边三人,下士马上趴下来,只看见克劳雪尔做了一件出乎人意料的事――他用背压在那枚手榴弹上,想用自己血肉之躯与背上行军帆布背包来减低手榴弹杀伤力,救护其他人;而下士回头看另二位上等兵,一个贴着墙站掩护自己,而另一个则是呆立若鸡。
手榴弹爆炸了,克劳雪尔的背包被炸到卅尺外。他们晓得塔利班必然隐伏在附近,会进前来验收成果,于是决定利用黑暗的优势,按兵不动,等敌人来,伺机反攻,力图全身而退。
带着盼望的赴死
他们的策略成功了。也许你会像我一样,好奇想知道克劳雪尔是否活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人会被弹上几尺高再落地,以人体结构来说,即使不死,也是严重伤残,因为人的脖子与四肢关节是最脆弱的。
但故事结果是,尽管有炸弹碎片嵌入克劳雪尔的钢盔和护身甲,但除了流鼻血和一点点小伤之外,克劳雪尔完全无损。
战友们推荐他拿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不过看样子,他大概拿不到手。大家可不要为他抱不平,因为在战地中,这种舍己为人事迹不算少见的。
屈原与克劳雪尔两人爱国的心是不容置疑的,但前者似乎是在了无盼望之下做出自杀行径,彷佛是向无力改变的现状施展出最后一击;而后者则是抱着希望,盼望藉着自己的赴死,能够救助自己的战友。
克劳雪尔舍己救人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两千年前耶稣为人类流血,舍命完成救恩,而这份救恩的信仰本是西方社会的基础。基督救恩所带来复活大能的生命是人类的光,正是战胜自杀、忧郁症等人生绝望黑云的力量。
屈原真是死谏?
主张屈原是死谏的讲法,值得商榷。屈原在《离骚》中确有以死谏君之意,但《离骚》是他头一次被放逐时写的,要说那时他以死谏君,倒也说得过去,因为他曾受楚怀王的重用。
然而,他是在第二次放逐后九年才自杀的,再则顷襄王对他的感情不深,以死谏君,有点不切实际,理由有点儿牵强。
或许现代心理学能让我们一窥屈原的自杀动机。心理学家马基尔博士把男人七项生活危机编制成调查问卷,这七项危机是:事业成就与理想有大差距、没有达成自我理想、社会角色与地位改变、家庭结构与角色变化、身体健康日益衰退、失去对异性吸引力、缺乏个人成长。
这七项危机带出七项生活目标: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社交关系良好、充实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与理想的自我、拥有男性魅力。
马基尔博士研究调查指出,若是男人把重心放在一、二种生活目标时,当目标受阻时,就容易产生失落的危机感。
看不见希望的自杀者
尽管我们不了解屈原的家庭状况,但从他的着作中看出他怀才不遇的感伤、多愁善感的气质,依恋故乡之情,再加上他的际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六十三岁高龄的屈原可能至少面对了马基尔博士提出的五项危机―除了家庭结构与失去魅力危机之外;再加上若他只有一、二项生活目标,他的自杀也算意料中事。
卫生署统计资料显示,民国88年起,自杀开始名列台湾十大死因之一;而去年是自杀率头一次首度显着下降,男性自杀人数是女性的两倍多。尽管其他年龄层的自杀率都下降,惟独年轻人自杀死亡率逆向增长。
每个自杀的人背后都有个故事,每个人背景不同、人生瓶颈不同,如男性与女性的危机不同,年轻人的危机与老年人的危机也不同。
然而,自杀的人背后往往有些共同点,就是看不到希望、孤立、自觉人生没有出路。他们不见得认为自杀是出路,但至少觉得自杀就可以不需再面对目前的绝境。
圣经如何看自杀?
教会应当怎么面对社会上自杀的趋势?基督徒怎样看自杀身亡的基督徒?怎样面对自杀者的家属?
基督徒多半一提起自杀都有既定答案,就是:「基督徒不可自杀,自杀不能上天堂」。再进一步问,是因为「自杀是罪」,有的教会还拒绝为自杀的人举行追思礼拜。
仔细想想,圣经中似乎没有明确定罪自杀行为的条例。圣经中仅仅提到六位自杀者(参孙、扫罗、为扫罗拿兵器的、亚希多弗、心利、犹大),对这些自杀的人似乎没有苛责他们自杀的行径。
其中,亚希多弗自杀事件尤其让我纳闷,若是自杀是可谴责、不名誉的行为,他死了之后怎么还会被葬在祖坟呢?
敞开爱的大门
教会对自杀的既定说法,到底是从何处来的?
原来自从奥古斯丁谴责自杀行为之后,教会禁止信徒自杀。到了第六世纪奥尔良会议,通过教会不得为涉案被告而畏罪自杀的人举行丧礼。
又过了卅年,教会在布拉格会议通过:无论社会地位、自杀原因、自杀的方法,人若自杀就不得在教会举行丧礼。又过了一百多年,教会在托利多会议通过:凡有自杀意图的人,都要逐出教会、开除会籍。
基督徒是否该重思对自杀的立场?让我们把审判交给神吧!这样做不是纵容自杀,而是拒绝对自杀者抱着定罪的态度,愿意对自杀倾向的人和自杀者家属敞开一扇爱的大门,让基督的大爱透过我们来环绕他们,向他们指出一道生机。
同侪的关怀与陪伴
世界卫生组织继癌症及爱滋病之后,把忧郁症视为21世纪三大疾病及卫教预防重点工作。而卫生署资料显示,自杀死亡者中约70-90%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中又以忧郁症的比例最高。
对患有忧郁症和自杀倾向的人,绝对不要不耐烦地指责他们;尤其有人说想自杀时,千万不要用怀疑口气,指称对方耍花招,更不要嘲讽对方不要光说不干。
多半自杀都是有迹可寻的,自杀的企图与念头往往是经由时间酝酿出来的。提说或讨论自杀就是一种求助行为,若无人介入,当事人最后可能就会付诸行动。
然而,我们必须谨记在心,就是观察到有人可能有自杀意图时,要找专业人士处理,不要自己独力面对。有自杀意图的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但是同侪的关怀在自杀者或忧郁症患者的康复上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
既然自杀者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寂寞、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而这些正是基督徒的长处,因为我们的神是使人有盼望的神,并且是乐意与人建立关系的神,更是厚赐与的神。
多位朋友陪伴同走
我曾有荣幸陪伴一位患严重忧郁症姐妹同走了五年左右。我不是单枪匹马地与她同走,而是与几位朋友一起与她同走。现在,她已经完全走出忧郁症的阴影。
在伴她同行的路上,我们多半是聆听、鼓励、祷告。祷告绝对不是无奈下的行动,而是最佳突破武器。
有多次在祷告中,靠着圣灵光照、神的大能、耶稣宝血,她逐一处理内心的黑暗。在饶恕人与饶恕自己之后,让基督的明光进驻她的内心,从而她的身心灵有了明显的释放。
我们并非一路平坦―往往前进三步,又倒退二步,有时甚至又回到原点,但这只是表相而已。我们总是指出她的改变,虽然小小一步也值得欢欣。
然而,与神建立个人关系是脱离捆绑的重要关键。
起初,我们的肩膀任她靠、随她哭,但她至终必须学会自己去倚靠神。从与神的关系中,她渐渐认识神眼中的她是珍宝,并且神是她随时的帮助。
处理突发状况的老兵
现在的她比正常人还要正常,因为她处理人生中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以及承压力,比一般人都还要强。
她彷佛是一名老兵,由黑暗低谷重新站立的多次经历训练她:只要有摔下来的趋势,就马上仰望那位不晓得拉她多少回的主耶稣。
回想一起走过的六、七年,看她拾回往日笑容,或许该说更开怀拥抱生命,只有大笑喊出「值得」两字可形容。
about 细拉
【延伸阅读】:端午习俗新思考
最美的圣诞礼物
粽子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