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祥 2008.10.26
活着,有时候会有种走进死胡同里的感觉。
我不太会玩魔术方块,从来不曾把这个方方正正的六面体恢复原状(每一面都还原成单一颜色),每次都在转前转后转左转右的犹豫中挣扎。短时间看,这次把第三排逆时钟地转了一面,好像颇有进展,结果过了几回合后,当初以为聪明的转法,却让自己陷入了更复杂的处境。看着有点希望,却又好像离正式完成有大段距离的魔术方块,茫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个高人在旁指点指点,好让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人生经常也是这样。一个月前,自己做了一件看来相当有意义的事,没想到短短时间就已事过境迁,那个当初似乎颇有价值的行动,如今看来好像还让事情变得更糟。何必呢?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身边场景依旧,大环境不但未见改善,反倒越来越糟糕,这样的用心,值得吗?就算是内心热情不减,接下来要面对的,仍然是该从哪里着手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可以依循的方向,让我继续投资,持续向前呢?
我就是在类似的心境里,遇见了卢云。
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遇见卢云。打从开始接触基督信仰以后,卢云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代灵修大师,作品深刻动人,是身边朋友对卢云的一致看法。然而,好几次拿起卢云的书,只觉得都在讲些摸不着边际的东西,以《浪子回头》为例(呵呵……这是您的译作,用这本书来当稻草人,还真是抱歉,不过我想问题应该不在书的本身,而是我自己的问题),卢云用很大的篇幅来描述自己被林布兰画作感动的心境,措词优美,可在我看来,却感觉有点华而不实,完全不知道卢云到底想要讲甚么?这对我有么帮助?同样情形也发生在《罗马城的小丑戏》和《镜外》二书上,前者我勉强读了一章,读后却对内容一点印象也没有,后者我更是读没几句就缴械投降。卢云,默观,离我好远。
可是这一次,当我正为着未来自己还可以做些甚么而苦恼时,卢云的那本《负伤的治疗者》,却深深地撼动了我。整本书的核心观点「负伤的治疗者」,其实我掌握的有限,然而,一读到卢云用「内向的一代」、「无父的一代」、「不知所措的一代」这三个特色,来形容当今世代的男男女女(卢云是在1972年写下这些文字,那时他是用「明天的男男女女」这个词,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正是这明天的一群),我就像只饿坏了的雏燕般,叽叽喳喳地张大嘴巴,迫不及待要从母燕的口中,争食它在外地所抓回来的虫子。
「内向的一代」是用来描绘现代人看重内省的普遍现象,如瑜珈等东方宗教的盛行,就是一例,之所以如此,起因于对外在体制的失望,于是人们纷纷转而向内寻求解答,然而,当所有人都只看重朝内的取径,就有「忽视对别人履行责任」的危险;「无父的一代」,来自眼见父执辈们对环境、社会灾难性贫穷的无助,于是乎认定上一代是失败的,不愿学习他们的那一套,宁可只与同侪组成一个安全的小团体,躲藏起来;「不知所措的一代」,是一群觉得一切都不对劲,却又找不到可行之取代方法的男女,他们沮丧失意,只能藉由盲目的暴力来宣泄,或是甘脆自暴自弃。实在没想到,理当以主观书写为所长的灵修作家卢云,原来也能把事情客观分析地这般透彻。
卢云在论析了上述当代人的三个特点之后,也明确地指出了解决之道。这些具体的建言,为身处迷雾中的我,标示出方位与方向,减轻了不少对未来的疑虑与不确定性。为了帮助「内向的一代」,卢云鼓励读者们应该身先士卒,勇于进入这个新的内向世界摸索,好协助人们澄清可能出现的混乱;面对「无父的一代」,卢云认为,应该先成为他们的朋友,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继而带领他们从小团体探出头来,看看外面宽阔的世界;至于「不知所措的一代」,则需要有人提供超越性的愿景与异象,转化他们躁动不安的摧毁倾向,投身于未来新世界的建设工作。
前路漫漫,险峻而艰辛。但是因为卢云,我知道何处是我该前往的地方,我的拳头不再挥向空气,我的奔跑因为有价值,虽不可能没有身体上的困倦,心里头的踏实,却能常保精神的抖擞,使我睡上一觉之后,依旧能够继续往前迈进。
听阿祥跟 dannyboy 两个书痴话心得
认识死后的世界
读经生活化
《贾思潘王子》观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