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祥 2010.04.04
说来惭愧,当基督徒当那么久,对于复活节,还是停留在礼拜天的早晨,大家齐聚一堂唱唱「因他活着」,或是主日学吃的复活节红蛋。事实上,对于复活,我知道的也极其有限。当然,我相信复活,也曾经为了传福音的缘故,向人解说「耶稣复活」的历史证据,然而,扣除掉这种护教式的理解,复活对我而言,意义好像真的只剩下得到了一张上天堂的门票,哪天我死了,起码还有复活这个最后保证。
前几年因电影《受难记》的缘故,复活节开始有了一个新的面貌,我知道可以在复活节前后,思考耶稣受难的意义,并且一幕一幕默想耶稣的十架苦路,从中得到启发。然而,复活节最重要的「复活」意涵,我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这情形,直到遇见曼宁那本《耶稣的签名》(校园),才慢慢改观。耶稣的签名,顾名思义,谈的便是「十字架」及其所代表的意涵,不过,曼宁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名词「复活的灵修学」,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突然发现,原来,复活也有灵修层面的丰富意涵。
对现在很多信徒来说,讲到灵修,脑海里浮现的大多是读经、祷告、独处、禁食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充其量只是灵修的外观,而非核心。灵修的真正意涵,在于我们如何透过这些活动,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塑造我们拥有更好的品格与生命。
复活,特别是四福音里对于复活的记载,在许许多多作家的眼中,就有非常深刻的「灵修学」价值,我们可以透过默想这些复活记载,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查看我们的灵魂。实在值得将这些作家对复活的思考精华,推荐给每一位华人信徒。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非灵修学大师毕德生那本《活出复活的生命》(天道)了。毕德生认为,「复活」不是人死了之后才能尝到的滋味,事实上,一个人只要信了耶稣,「重生得救」,他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复活的生命」。这样的生命需要我们用心栽培与耕耘,方能在上帝的恩典中成长与茁壮,将复活的力量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毕德生从圣经的复活记载中,区分出三个「塑造复活生命」的重要主题:对奇妙的敬畏、把握生命、与朋友连结,并将这三个重要主题对应于三个当代人常犯的毛病:操控、分心、宗教消费,最后再用三个重要的仪式与操练:安息日、圣餐、洗礼,来帮助我们从实际的生活中,陶塑上帝所赐给我们的「复活生命」。
其次,要推荐古伦神父的那本《天天经历复活喜悦》(南与北)。和毕德生类似,古伦神父也认为,耶稣的复活是我们今生今世就能尝到的喜乐,他比毕德生更为彻底,用上五十天的时间,一段一段带领我们默想耶稣的复活经文,并且提供实际可行的原则与方法,让我们的生命也能被耶稣那复活的力量所改变、所医治。像是默想耶稣坟墓被搬开的大石头,古伦神父就要我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是压在我们心头,阻碍我们生命成长的大石头,他认为,所谓的复活就是有一位天使,从天而建,挪开墓穴口的石头¬¬――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注意到那位天使了吗?
另外有一本书,也相当值得一提,便是着名的灵修作家卢云所写《炽热的心》(光启)。这本书不同于毕德生与古伦的全面,仅将讨论的重点聚焦在那两位带着沮丧从耶路撒冷走向以马忤斯的门徒身上。虽然主角只有这两位门徒,可是读者却能在卢云睿智的带领下,深入自己的内心与灵魂,在那里遇见耶稣,让他医治我们,使我们也能像那两位门徒一样,感觉到「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二十四32)
卢云先从生命中的「失落」谈起,将我们生命遇到的各样沮丧,与两位门徒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所感受的沮丧连上关系,提醒我们「失落」其实也代表腾出空间,去拥抱全新的可能;接着卢云开始思考透过阅读圣经,默想上帝的话语,使复活的耶稣能够像二千年前「临在」门徒的身边那般,「临在」我们的内心;然后,卢云提醒我们,耶稣的临在需要我们的「邀请」做为配合,唯有舍下自己,让他成为主人,我们才能与他进入「共融」的关系,并且明白他所给予的「使命」。透过失落、临在、邀请、共融、使命的五个步骤,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见到复活耶稣的踪影。
当然,内容讨论到复活的书,不是只有上述这几本,像是着名作家杨腓力的《耶稣真貌》(校园)第十一章,牧师作家路卡杜的《大山可以挪开》(雅歌)、《一个星期五的6小时》(校园),甚至是神学一点的《再思十架真义》(校园),都有部分章节碰触到「复活」的问题,只是整体而言,华人教会以及文字出版对复活的讨论,以及与复活节有关「大斋节」的传统,都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将复活丰盛的意涵,化为我们陶塑生命、灵性成长的助力。
听阿祥跟 dannyboy 两个书痴话心得
涌流不息的恩典之河
书中没有颜如玉 ―― 谈阅读的价值
信仰低谷与圣诞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