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小小 2008.06.15
常有一些事业有成的男人(现在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女人)会表示,不懂为何自己在职场里,遇到再怎样困难棘手的问题,都能有办法处理。然而,回到家里,面对感 情日趋冷漠的配偶与常惹麻烦孩子,自己纵有十八般武艺才干与睿智,也找不到改善家庭红灯的施力点,真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这个问题背后原因虽不一,然而可以发现这些家庭,共同的现象就是,他们彼此不认识的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丈夫不认识妻子,妻子不认识丈夫,爸妈不认识孩子,孩子不认识爸妈,哥哥不认识弟弟,妹妹不认识姊姊。
你在说笑话吗?怎么可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每天见面、一起睡觉的一家人,会彼此不认识?
没错。事实就是如此。
许多家庭,在清明节都知道要去扫墓,但有多少儿孙真「认识」坟中的故人?多半对历史三国志中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或近代国家领袖如美国总统、中国总理、台湾总统的认识,还比祖先多。
阿公的爸爸(阿祖)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着祖坟行三鞠躬礼时,只有一句话简单介绍,「你们的阿祖是一个制饼的师傅,帮其他师傅试吃新产品死掉的。」
故事到此就没了。所有的家族成员不知道阿祖是怎样的人。小孩子不懂阿祖究竟是好吃饕餮?还是一个很乐于帮助朋友同业的人?
「你们的祖婆是帮死去的小姑收尸,被染到她身上的霍乱而去世的。」
小孩子也不懂祖婆是怎样的人。她究竟是粗心大意?还是温柔良善,姑嫂关系很密切的女人?不提坟中躺着的先祖,活着的人彼此又有多少认识?叔叔伯伯姑姑们又了解他们的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他们认识的父亲,其实很表象。父亲早上五点起床,出门运动,回到家,看小说或电视,中午吃过饭睡个午觉,傍晚继续看小说或电视,晚上吃过饭会散个步,就是这样子。父亲在想些什么,不太明白。他遭遇了什么事,儿女们通通不知道。
反过来,父亲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与朋友的关系是如何?他很清楚电视里演员镁光灯后的八卦故事,听到这些人各样的说法,却从没有听过自己孩子的故事,他也从来没问过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在人生幽谷,曾遇到怎样的帮助。
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也同样哥哥没听过妹妹的故事,姊姊不知道弟弟的状况。
嫁入这个家庭的妯娌,她们对自己丈夫的认识,就是停留在婚前。在俩人还是男女朋友时候,彼此常有心领神会的交流。对人生有了什么新的突破与长进,就欢欣地与对方分享。自己有什么软弱,也很坦然地请对方帮忙提醒与指出。但没想到结婚之后,只剩下,尿布奶瓶,收入支出,吃饭洗澡、上床办事。心灵信仰思想上的交流,就此停滞。
这样浅薄的认识,家庭成员的关系当然容易日渐疏离,也造成了日后冰冻三尺非一日寒的僵化状况。然而,基督信仰里有个很好的活动,则可以日渐融化三尺冰山。
简单说,这是一种读书成长班,只不过阅读的文本是圣经。选定阅读圣经经文范围内容,经由主领者逐一解释清楚后,成员就轮流分享看法,并应用在生活,彼此回应,是一种多向的关系交流。
以箴言二十二章为例。
对于女儿,最有感动是第1节「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她分享着有哪几次老师爸妈给她的赞美与肯定,比拿到奖品玩具而更让她高兴。其他家人也可以分享自己有哪些经验是美名胜过大财。
爸爸,对第6、15节特别有感动:「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此时,父母与孩子交换管教的观念。爸爸向孩子表示多数的爸妈皆不喜欢用到「管教的杖」,但为何有时不得不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是为了一些小孩连续犯下危险的严重错误(例如:玩火、玩电、偷窃),并屡劝不听,以致于不得不施以管教的杖来警戒。让孩子体会,「管教的杖」是出于爱,反而「完全没有管教」是可怕的害。
爱生气的儿子,则是关注第24节,「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默背这节经文好提醒自己不要动不动就生气。
全家人都知道弟弟的问题,大家从旁帮助弟弟收敛脾气,学习忍耐与温柔。
在家工作的妈妈,第29节是最应时的经文,「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贱人面前。」因为在家容易怠惰,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殷勤做事,充分利用光阴。
讲解分析、应用分享之后,带入祷告。最后,甚至可以分享这星期上帝曾怎样带领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曾赐下何种恩典,或是对上帝有什么新的领会?每个星期一次这样的家庭活动,家庭成员彼此间不熟识也难。
但,虽然很多基督徒虽知道这种家庭活动的百般好处,但会进行的不多。除了过份忙碌找不出时间或懒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其实不喜欢「交心」,我们害怕彼此「认识」,即使是对自己亲密的家人。
我们很怕把自己心里头的真实想法揭露出来,担心弱点暴露,会被他人看穿自己的不成熟。因此,常见一些这类的家庭活动,花很多时间在唱诗歌上,主领者反覆推敲论证探讨圣经经文,却一点也不涉及个人切身的问题。顶多是在祷告时段中,说一句「OOOO事情请你们代祷」。刻意约略交代,把内心深处的恐惧与问题掩饰起来,使其他人无法了解内情,无法帮忙或给予建议。
因为主领者的风格,使得参与者也容易随之,不愿坦露个人切身的问题。这样的家庭活动,就平白失落了互动的功能,俨然成了做圣经学问的时间。
有些不涉及个人切身的问题,则是因为害怕彼此揭露内心真实的想法,会带来情绪强烈、紧张情势等不知道如何收拾的冲突状况。
好比,对于从未有过这类家庭活动的,第一次开始,在分享价值信仰的时候,也许会赫然发现彼此观念的差异极大,特别是讨论到种族、经济、政治问题。但我们必须认知,差异本来就存在,上帝创造每个个体就都不一样。若一味只听「爱听的话」、「好听的话」、「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观点」,就仅能获得表面上和谐、却冷漠的关系。唯有不刻意压抑真相,了解个体差异,从而学习多元包容接纳,扩大彼此眼界,这种关系才深刻实在。
过去,含蓄的东方民族,为维持表面和谐,家庭成员的互动,多靠着如文学家那发达过人的细腻揣想。好比看到父亲肥胖的身体,跨过铁道,努力跑去帮自己买几颗 橘子,去体会父爱;或是母亲在昏黄的灯下,密密缝补家人的衣服,来体会母爱。
一般的家庭,家人的亲密关系多是建立在一种梦幻浪漫的想像与推测,而非真实生命交流的熟识。这也就是为何中国每个人的祖先个个都是慈诚懿德的大善人,但若不幸遇到历史学家来考古探究,发现那些祖先实在是个奸商恶官,后代子孙往往受不了真相的打击,难以正视亲人的真面目。
至于基督徒家庭,上帝已给予这么好的心灵交流管道。在其中我们倾听彼此讲出内心的话,了解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不需要人人皆拥有诗人灵敏感受,我们爱的很实际,缺点优点都知道,人的爱即使不够,我们也有上帝的爱来帮助彼此接纳。
可惜的是,很多基督徒任凭这个恩典闲置不用,直到家庭成员渐行渐远,亲人关系发生问题,亮起红灯,却反倒回头指责上帝的不顾念。
结婚的时候,朋友送我一句「祝福你的家庭跟天堂一样」。我越来越了解,所谓的「家似天堂」,并非每个家人全成了圣人,或像天使一样纯洁可爱,彼此没有任何冲突,只有甜蜜关系。而是家庭是个可以自由坦露真实自己的地方,在它里面,我「认识」我的先生,我的先生「认识」我;我们「认识」孩子,孩子们也「认识」 我们。我们在家庭里,勇于开放自己的内心,被彼此「认识」,即使是生命最黑暗的一面。
在这里,我不需要莫大的勇气,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像这样的家,岂不是一种天堂?在这样的家里,不仅可以认真地处理表面的症状,更可以深入地处理自己生命 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罪人,却又能彼此相爱,这就是天堂的缩影。但,「家似天堂」这是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与信赖为底,而那正是平日一点一滴的家庭成员生命真实的互动,所打下的根基。
about 陈小小
about 华子about 飞飞
【延伸阅读】:艺术欣赏研习班 第七期
劳工节专辑
为什么顺服神是为了信他的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