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电影《冲击效应》:跨越界限的拥抱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冲击效应》是一部关于「界限」的震撼之作,其震撼并非来自于观众预期的卡司,也并非来自于纯熟的戏剧诠释,当然更不是多线发展却巧妙纠结的剧情铺陈,而是一双检视种族矛盾的锐利眼神。

 观众跟随着导演保罗•海吉斯(Paul Haggis),一窥911反恐氛围中,美国人对于种族「界限」的焦虑与省思。但如果观众据此误以为这部片仅有封闭的美国观点,那就落入了影片尝试批判的「偏见」之中。

 基本上,《冲击效应》给了习惯活在框框中看世界的禁锢灵魂,一次意识内在偏见之墙的机会。如果你错过了,不知道还需要等候多久,才能拾到如此一把深刻的反省之钥。

 保罗•海吉斯尝试藉由洛杉矶(Los Angles)紧凑的24小时,解构这个象徵着美国梦的城市现象。他所采取的切入点,正是全球化与恐怖主义矛盾纠结中,一个无法规避的「种族歧视」问题。

 如果说「种族歧视」在人类的历史中其来有自,绝非近代国际政治互动,或是日常生活互动的冲突结果,那么这个来自人性内在的深层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何时产生、或是如何产生?而是如何克服!这不仅是导演尝试在影片叙事中所呈现的,更是值得每一位观影者离开戏院,继续深思与反省更新的提醒。

 鲜少有一部好莱坞作品,如此刻意地交待美国作为种族大熔炉的矛盾与挣扎,《冲击效应》带领观众进入导演眼中的民族熔炉世界,其中的演员分别诠释:波斯、阿拉伯、中国、韩国、泰国、柬埔寨、萨尔瓦多、波多黎各、墨西哥、「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等种族身份。

美国两样认同危机

 影片首先从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传统问题切入,逐渐转移到少数族裔在美国所面临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这其中反映出美国历史中,过去与现在两个严重的认同危机,正纠结共生的微妙处境。

 影片正是沿着这两条种族思维的脉络前进―其一是触动奴隶解放运动以来,黑人与白人间张力的刻板记忆,其二为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后,少数族裔融入美国社会所面临主客观的痛苦。

 导演在全片中使用传统观点处理少数族裔问题:亚洲人―偷渡客、中东人―恐怖份子。有可能是受限于种族问题的刻板联想,但更可能的是反映美国人对少数族裔的社会性偏见。

 作为叙事主轴之一的少数族裔认同危机,对比于黑白冲突的检视深度,显得相对薄弱,却也提点出当今美国社会面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思索贫乏。  至于全片的核心轴线;黑�白间错综复杂的纠葛情节,则是藉由剧情的铺陈展现出丰富的戏剧元素。

种族歧视的自我检视

 片中几乎每一双带有偏见的白色眼神,都有着对其内在种族歧视的自我检视,但同时却又无奈地与之共舞。这个试图还原偏见立体感的努力,是全片一个重要的精神贡献。影片尝试藉由对偏见者生命脉络的勾勒,来展现出偏见议题的复杂度,与应有的立体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对白人警探的对比经验:一位明显偏见而羞辱黑人的白人警察,最后却拯救一位他曾经伤害过的黑人女性;以及原本尽力抹去黑白分际的白人警察,最后却因为潜在的偏见,而失手杀死无辜黑人的荒谬。

 这个戏剧性的对照,消极地反映出种族问题的复杂实况。另一方面,影片也藉由白人检察官与黑人警探之间微妙互动,来揭露出在种族议题所蕴含丰富的现实利益下,身份殖民将跨越南北战争的封闭历史,不断地书写下去。

 对于非美国人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所触及的议题,可以巧妙地冲击着每个社会中遍存的矛盾故事。可以是欧盟经济整合之路的文化认同矛盾,也可以是巴勒斯坦和平之途的土地认同矛盾。

 如果细细检视台湾社会上,每一道切割关系的分界线,会赫然发现当今我们大多只有在语言中意识到分界,却在生活中跨越分界。我们或许在政治论述的语境中,面对表明立场的抉择需求,因此强化心中那条模糊界限的张力,却在群体氛围消失之后,融入界限模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

种族偏见的荒谬

 台湾的故事,如果沿着「界限」这个主题延伸,不仅可以勾勒出过去鲜活的、悲凉的历史,也可以展现出当今急迫的、荒谬的现况。台湾历史中的「界限意识」,过去划分着原住民与平地人,本省人与外省人,现在则是划分着台湾人与外籍新娘、劳工。

 文学大师金庸尝试在乔峰的悲剧生命中,揭露种族偏见的荒谬,在令狐冲的超越判断中,抹去正邪的分际,都是对既定社会界限所进行的深层抗议。

 如果耶稣在雅各井旁,跨越了种族歧视的界限、宗教传统的界限、性别欺压的界限、社会阶级的界限,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开始意识到我们内在的界限?意识到一条割裂台湾的界限?疏离我们与朋友情谊的界限?我们是否愿意走出自我局限的安全地带?

 回到影片对突破界限所底蕴的中心题旨,《冲击效应》尝试传达出一个跨越界限的努力:如果我们的界限是由恐惧所勾勒,那么我们的界限就需要在拥抱中消弭!诚如全片的第一句话「It is a sense of touch.」已经破题点明了界限的缺口。

 如果影片中,拯救小女孩从波斯人愤怒子弹中脱离,靠的是神迹奇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则是跨越恐惧界限的行动,并且重新认识偏见的对象!当我们期望拥抱而非攻讦,那双交互拥抱的手,将越过界限的区隔,构筑出新的社会故事。

【延伸阅读】:
在死荫幽谷中作光作盐
睡眠也要学习?!
从「自杀」网站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