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Ⅱ》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我的写作之路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的第一篇有关信仰的写作,出现在我信主的第五年。

那时,因为看到一些信仰活动的相关报导,心中产生不少疑问,于是提笔将想法整理出来。虽然文章获得刊登,使当时的自己产生一些雀跃,但现在回顾,却不认为那篇充斥质疑及嘲讽的文章对自己的信仰生命有何帮助。

出现从事写作的念头,是数年前当我无法忍受奇怪的职场生态而萌生离职之意时。

当时,牧师问我:「离职之后,你想做什么?」

我告诉牧师:「如果没有经济压力的话,我想从事专业写作。」

牧师苦笑地回应我: 「想写作,可以;不过,你还是必须到外头工作或参与各种服事,实地接触人群,你才有东西可写。」

牧师的提醒是很真诚切实的。于是,生命经验有限的我,不再作窝在家里孵灵感的美梦,而选择边工作边写作,一边汲取写作题材,也让写作与工作彼此成为压力纾解的出口。

一般人养成写作习惯之初,最大的困扰可能是「不知道要写什么」?

牧师曾鼓励我们:每一天,试着写一封信给上帝。

写信给上帝,确实是建立写作习惯的好方法,特别是在心灵忧伤痛苦时,可以在滔滔不绝的书写中同时进行自我的疗愈。不过,在太平盛世时,我的书写内容就会显得单调许多,好像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于是,写了几封之后,就停摆了。 我真正开始写作大约是在两年前,花莲的属灵姐妹邀请我一起写灵修笔记。起先,我以为是要彼此交换笔记,所以在答应之后就很乖地天天写,但是寄了好一阵子之后,我的属灵姐妹并没有特别给我回信,我才理解:原来灵修笔记是为自己写的,不是拿来缴作业用的。不过,这个美丽的误会,却帮助我慢慢将笔尖上的锈除去。

写灵修笔记,不外整理读经之后的心得。可是,未受过神学训练的我,不见得对每段经文都有深刻感受。当没有特别感受时,我就去网路上翻查相关的解经资料。所以,我的笔记常常也只是在整理别人的笔记而已。不过,对我而言,这不仅帮助我熟悉经文,也算是资料库的建立。

有年暑假,我参加神学院开的灵修写作课程。第一堂课,老师将自己的近期、中期、远期生活计画展示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如何做生活记录,并自其中撷取题材,简直让我眼睛一亮—见识到「多产作家」的效率与自制。第一堂课,对我这种「三天打渔,半年晒网」的书写者,简直是当头棒喝,我终于醒悟:成熟的书写,不是「天上吹来一阵风,稻子就成熟了」,而是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

于是,我有意识的强迫自己动笔,即使写不出什么主题,也要作些记录—生活记录或阅读心得摘要等。反正,有想法就写,没想法就读书,累积想法,并将他人文章中的智慧与佳言,分类建档。

人们常说: 写作需要灵感。对于「灵感」一词,我现在的解读是:来自圣灵的感动。每一次写作前,我都需要先安静在神面前,让心沉淀,让思绪清明,求神与我同工。在深入祷告之后,简单写下祷告当中浮现的一些想法,将这些「点」串成「线」,再铺陈成一个「面」,一篇文章也就这样呈现出来了。

另一方面,当动笔频率越来越高时,会发现自己的写作速度及面向可以加快加广。然而,这一刻也是最需要谨慎之时。因为文思泉涌的当下,可能会出现不少志得意满的构思或创作,但如果内容出现戏谑,或只为抒发个人不满,论述中带着血气,就很容易陷入自以为义的罪中,甚至,在一往一来的笔锋剑光中引来更多的搅扰与灵里的不安。前不久,我曾经在论述性的信仰写作中,陷入这样的不安。当我读到雅各书3:18「正义的果实是为促进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种出来的」时,我感受到这是神对我在写作上的重大提醒:提笔为文的动机,究竟是促进和平?还是展现自己?

写作确实需要时间与安静心,当我同时扮演教师、妻子及母亲的角色时,事实上也只能利用工作及家务之余进行书写。然而「有心、有感动」其实远比「有时间」更重要,因为我的写作题材通常不是浮现在四下无人的宁静时刻,而是出现在洗碗、切菜与晾衣服之际。

我尝试着将生命中一个个与神相遇的故事整理出来,也将稿件陆续投出。我不知道自己小小的创作会被多少读者看到?但我期待这些福音文章如同一颗颗被洒出去的种子,被神奇妙地使用,吹进某个人的心田里,在艰难的时刻,它们能发出绿芽,陪着受困的人度过人生的关卡。


图片提供/123RF

【延伸阅读】:
让写作成为一种灵性操练
2010年校园写作营
2010年巴克礼文字事奉学校【写作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