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進大學?
作者/保真

  台灣社會每年有超過十萬人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及重考生報考大學聯考,反映青年人渴望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為何要進大學呢?

  常見父母親耳提面命地告訴子女:要認真讀書考上大學,以後才會有出息。這是父母的期許,為的是要子女獲得一張大學文憑,有利於日後謀職就業及工作上的升遷,因為台灣社會非常看重文憑。

  台灣社會教育普及,各級學校林立,大學聯考的錄取率近年來已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但在國中升高中這個關口仍然非常狹窄,所以同一年齡層的青年人口中,大約最後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說進入大學的青年人是這個社會的菁英,也是持平之論。

  然而,近年來台灣社會高等教育急遽擴張,大專院校數目即將破百,使得大學生的平均素質降低。有人拼命想擠進大學熱門科系,因為熱門科系畢業才能賺大錢,也有人是為了過所謂浪漫自由的大學生活;有人是為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也有人是糊里糊塗地就進了大學。年輕人想進大學的理由可能很多,但一個社會的大學教育功能不是只在於滿足個人的需求,尚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這是進大學的年輕人應該知道的。

  大學教育的頭一個目的,傳授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技能,培養學生將來成為這門職業的專業人員。相信這是絕大多數的青年人與家長都知道的大學教育內涵:念醫學系就是要做醫師,念資訊系就是學習與電腦有關的東西,這是比較具體可見的目標。講法雖然略嫌籠統,卻也八九不離十。可是青年人也必須有心理準備,考上大學中一個職業導向明確的學系,也不保證你將來就能在這一行有工作、有發展。

  大學教育不僅限於傳授謀生技能而已,否則大學中僅剩下醫護、法律、資訊、電子、財務金融等幾個學系即可。大學生有許多科系的知識領域,在社會上是沒有相對應的具體職業的,例如哲學系。整個文學院的學生都難有職業定位,外文系畢業是當秘書或空中小姐嗎?中文系和歷史系畢業是當老師嗎?這一聽就知道實在不對勁。

大學不僅僅是專門學術的學習場所,更應該是建立完備人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地方(圖片來源:世界著名大學巡禮 一)

  大學同時也是社會中凝聚高深知識的場所,使學生除了學習立時可用的應用技能,也學習比較抽象的理論和哲思,並且在大學中接觸博雅的人文氣息,這是為使學生將來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以開展。從這個觀點延伸,大學教育應該還有另一層目的,就是培養知識份子。不論什麼學系,大學教育都是為了造就知識份子。

  知識份子不是一種頭銜或身份,而是具備獨特處世哲學及價值觀的一群人。他們喜愛知識,追求知識,尊重知識,也因為受到知識的陶冶教化,對人事物的看法自有獨立的思維,不隨波逐流,不迎合時尚,不曲學阿世。知識份子當然不一定出自大學,但培養知識份子確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的。

  大學教育為何希望把你塑造成一個知識份子?簡單地說,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傳統價值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份子應是帶領社會前進的主要力量。大學寄望它的畢業生成為社會的明日中堅,改造社會。

  大學裡的學生不是每一個人將來都能成為知識份子,正如同不見得每位醫學系畢業生都能成為名醫或是賺大錢的醫生。能否成為一個在大學中有收穫的大學生,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個人的天資與機緣、家庭背景及親友的觀念、中小學教育的潛移默化、大學與學系的學風、同儕友人的影響、社會風氣的普遍價值取向等等。這些因素雖然複雜,卻沒有一項是有絕對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你的人生是可以經由大學教育而改變。但是也不要寄望四年大學生活可以完全改造自己,不要低估了各種因素的力量。

  大學是培育知識份子的場所,這個辦學立場與台灣多數家長及學生的意願常有抵觸,因此,如果家長得知孩子考上「昆蟲系」,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幹什麼?抓蟲啊?將來有什麼工作?」如果對家長解釋,昆蟲世界極其奇妙,昆蟲種類比世界上其他動物的總和還要多,研究昆蟲有助人類了解環境變遷……,這些話是家長聽不下去的,尚未進大學或剛進大學的青年人也聽不懂。其實,家長單新的還是總結一句話:「讀這個系畢業後有什麼前途?」這個問題深刻反映了台灣社會人心焦慮不安,對於社會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感,不是很有把握未來能在這裡安家立業。

  在這種情勢之下,高等教育的定位在台灣被扭曲了。每年那十萬多個大學聯考畢業生,其實不是都知道自己為何要進大學,絕大多數是跟著潮流走。此所以他們進了大學之後,很不快樂、很不滿意、很厭煩、很茫然,但是他們採取的決定卻是混過四年。

  這個現象在歐美的大學是罕見的,西方大學中的大學部學生,可以用「兢兢業業」來形容他們面對每學期課業的態度,他們上圖書館查資料,三五同學小組討論,在教授和助教辦公室門前排隊等候問問題。即使是冷僻的科系,仍然有孜孜不倦的學生,對於自己所學所做相當愉快、歡喜。

  可能的原因是歐美社會已經成功地多元發展,年輕人不見得要進大學,也可以有不錯的發展。所以,青年人選擇進入大學的話,多半對於大學教育有相當的認識;對自己的前途,有清楚的發展取向。

  相反的,台灣社會的青年選擇進入大學,相當多的人在潛意識裡是傳統士大夫心態,他們只是不想成為農人工人,而不是對知識有多麼渴求。這些青年的生命,依賴外在器物的裝飾,以遮掩內在心靈的空虛。大學文憑對他們實在也不過是另一種飾物。這與大學教育的宗旨剛好相反。

  進入大學不是你單方面的主觀意願就可以實現,你選擇校系,大學院校也選擇學生。所以不論升學政策如何改變,都必須有某種方式的測驗評比,經過競爭、淘汰、篩選,最後是相同程度與類似性向的學生聚在一起求學,這當中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在大學裡你可以收穫良多,也可能飽食終日,一無所成。大學不是托兒所、幼稚園,很多事不再有老師教你、管你,通通假設你已經知道了。所以,大學教育可能令你一方面感覺自由無束,一方面令你徬徨無依。

  總括來說,大學教育可以改變你、塑造你,但是絕對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所以,與其說大學教育有什麼用?不如說你盼望接受怎樣的大學教育?



本文轉載自「大學不是蓋的 ── 大學 Guide」,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
本文經校園書房出版社同意,授權信望愛資訊中心使用,若您欲使用轉載本
文,請先取得校園書房出版社同意。

圖片來源:世界著名大學巡禮 一 光華畫報雜誌社授權使用





為什麼要進大學? 學生的主業與副業 我的打工經驗









課業

愛情

前途

網路

信仰

首頁









回信望愛全球資訊網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