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游老老 2007.12.02
現今流行著一個婚姻的迷思:「保持距離」是保持婚姻安穩的原則。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還是似是而非的誤導?
一位朋友的回應引發了我的一些想法:
若是夫妻二人都隨著時間成長,不單單停止在過去彼此的認知與認識上;並且能從外在的吸引,逐漸進入內在的吸引;從個人的魅力漸次發展「二人一體」的家庭共同文化,這樣就會把關係更加強化,境界也能提升。
夫妻之間保持距離,以便能維持好的關係。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真正的阻礙了感情與關係的深化。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夫妻雙方不願深化關係,問題出在當兩個人「坦誠」相對時,不知道如何面對與處理夫妻之間的差異,結果因為處理失當,最後把差異變成了差距。
因為受到了傷害,甚至為了想解決以往的問題,雙方反倒一再受到傷害。發生多次之後,學到了教訓,還是少碰為妙,免得大家都不舒服。於是就根據「現象」( 不一定是真理 ) 而下了結論:夫妻之間還是保持距離比較好,至少不必起爭執,也能維持婚姻關係的穩定。其實,這個結論不是對於婚姻的了解,而是對於婚姻的誤解。
我們想想,當一對戀人決定要結婚時,若告訴他們:「你們婚後要保持距離才能維持夫妻關係的平和。」他們會接受嗎?人之所以要結婚,就是要找到「終生伴侶」,英文叫「靈魂伴侶 」(Soul Mate);既然是終生,靈魂,當然是要拉近距離,而非「保持」距離。
再說,當我們看到「恩愛」到白頭的夫妻時,他們是因為「保持距離」才做到 「相愛一生」的嗎?
絕對不是。他們之間的距離是越來越近,也就是說越來越瞭解彼此,到後來就沒有距離了;甚至老伴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能傳達許多的訊息,彼此的了解太深刻、太清楚了。
這裡還要說一下「保持距離」與「接納差異」的不同。它們之間有天壤之別,更是婚姻幸福的重要關鍵之一。
夫妻之間之所以要「保持距離」,就是因為無法「接納差異」的緣故。「保持距離」的意思是:「因為我不喜歡你的那個樣子、看法、個性、嗜好…等等」。若是在這些議題上與配偶爭執,不如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麼一來,夫妻關係中就產生了「地雷區」或是「禁足區」。
結婚時間越長,這些不可說、不可碰的「關係炸彈」就越多。夫妻之間保持的「距離」就越來越寬,也就是越來越遠。難怪到了後來就覺得,有你我的生活中似乎受限制,沒有了你好像更自由。
等到有一天不小心誤入禁區、發生爭執時,分手的念頭就 「水到渠成」了。至於「接納差異」就完全不一樣了。這裡談到了兩件事,一個是名詞狀況「差異」, 另外一個是動詞動作「接納」。中國有句古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意思是說人的個性是極其難改的,若是本人沒有改變的意願,加上相當的毅力,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我曾經徵詢過不少結婚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夫婦,問他們試圖改變配偶的成功率有多高,答案幾乎都是趨近於零,也就是說別作夢啦!
然而,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這裡指的是人願意為知己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要符合這裡所說的「知己」,絕非是那些刻意要與人保持距離的人。我再問那些夫婦,「你自己為什麼會改變?」答案都是因為配偶的「接納」與「愛」。他們當然知道自己的缺點與不完全,然而當配偶非但不輕視與指責,反而冒著被傷害的危險依然敞開自己擁抱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心態就開始改變了。
從有感恩與被接納的安全感,到下定決心要「為配偶,為回應配偶的愛」而改變自己。這個出自於內心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能長久持守的。最後夫妻之間的差異不再會成為差距,差異的危機已經被愛轉化成了夫妻關係的祝福。
有時我們在報紙上讀到「浪子回頭」之類的報導,有幾個是因為父母的痛責而改變的? 絕大多數都是因著父母的眼淚與無條件接納的感召,看到了自己的錯誤而痛改前非。夫妻之間更是如此。若要經營婚姻,與其「保持距離」漸漸走上不歸路,不如學習「接納差異」,讓夫妻關係越走越緊密,越走越甜蜜。即便是起初雙方都要付出學習與可能受到傷害的代價,但是至終是絕對值得的。
「保持距離」?「學習接納」?選擇在自己手中,結局也在自己手中。
about 游老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