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妙雲 2016.02.21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當死亡臨近時,仍不免會感受到它的可怕和驚恐。死亡切斷人與人間的關係,死亡會帶來許多不明、憤怒、怨恨和懊悔。死亡叫人產生驚恐、害怕,腦海中會不時浮現出死亡一刻要與摯親分離的景況,也會叫人觸景傷情,更會觸及痛處而情緒受牽動,起伏不定,甚至日常生活的秩序也會被打亂。
曾看過一套電影「心靈觸動」(Rabbit Hole),電影中的母親在面對至親離世時有這樣的描述:「傷痛是揮之不去的,傷痛就好像一塊懷在口袋裡的石頭,不留神的它會走出來,但人要學習與它相處。」的確,我們都會遇到生離死別的時候,我們都要面對哀痛,我們必須要接納傷痛,要面對它,而不是逃避它,因為在我們的身上,始終有個角落,是屬於離世者的,而失去家人的痛楚是一輩子的,因此我們要為傷痛找到連接點,通過接納和擁抱傷痛,才能化解傷痛。
三年前,我摯愛的丈夫因心臟病發突然離世,在沒有任何預備下被逼要面對死亡,那種悲傷、震驚、哀慟、切膚之痛湧襲而來,而內疚、自責、憂慮、不明、懊悔更纏繞心間。前面的路要如何走下去?實在不敢去思想,不期然的會用忙碌於工作間去逃避傷痛,將許多壓抑、悲哀、憂慮埋藏於心底的洞穴中,這洞穴又深、又黑暗、又有水泥牆阻隔,別人進不來,自己又出不去。表面堅強冷靜,但內心的痛楚卻揮之不去。到底如何能走出陰霾?過去的日子,上帝讓我學習到要謙卑 順服,放手在上帝懷中,靠著上帝的力量,學習與哀傷共舞。以下的分享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知道一切有上帝的掌權
當摯愛突然離世,自然生出許多不明和憤怒,更不時與上帝爭拗:「為甚麼會是這樣結果?點解不救他?」「神,你是否不愛我們?」當我想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汗流滿面, 驚恐的禱告,求父神『將苦杯拿開,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乃照你的意思』時,我就體會到要學習放手,不再強求凡事照自己的意思,而是接受事實,順服上帝的安排。傳道書所描述的「生有時,死有時……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原來我們的生命都在上帝的計劃中,無論活著或是死了,總是屬主的人。而耶穌亦已從死裡復活,祂勝過罪惡、死亡權勢,帶給人有復活的生命,永生的盼望,我們更知道有日可以在天家相聚。當知道生命是掌握在神手中,當我相信復活,死非終極時,我就能勇敢的面對死亡。
(二)在回憶、思念中體會「無憾」
與哀傷共舞就是我不需要刻意去忘記離世者,去逃避接觸昔日的情景,而是可以去到離世者的墓前思念昔日與他共渡的時光,也可寫下與離世者過去的經歷,追憶他所走過的路和完成的使命。在回憶中更感受到他的臨在,雖已離世,但仍在說話,而他所留下的足跡亦已成為別人的榜樣。原來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真正的活過,這豈不已「無憾」了。
(三)接納情緒不安的心境,把握機會渲洩出來。
「當日耶穌知道拉撒路已死,耶穌就哭了,又心裡悲歎。」(約11:35-36)在哀傷中,我們可以痛哭流涕、悲傷情緒是正常的,我們更可去到上帝面前,向祂傾訴,又可頌讀上帝話語,懇切祈求,寫下自己的思緒和情感,全然交託主。更可從家人、朋友、弟兄姊妹、社群和同路人中得幫助,從他們的故事和分享經歷中得著力量和安慰。
(四)學習謙卑順服,讓神帶領前路
面對傷痛,不能用理性或邏輯來解釋,只能用心去與上帝踫面,將自己交託大能又慈愛的上帝,聆聽祂的話語,經歷祂的同在,知道祂不會離棄我們,更會為我們繪畫生命的圖畫。我們可以放下憂慮、害怕、恐懼,更放下罪疚和許多不可能實現的遺憾,在上帝帶領下繼續成長,嘗試以感恩和熱誠檢視每天發生在我身旁的事物。謹記Let Go! Let God! 原來雨後仍有彩虹,烏雲背後仍是藍天,天空的飛鳥,地上的花草樹木,還有許多生命改變的故事,都見証著神創造的奇妙和作為。我們就能以感恩的心迎接每天,知道明天上帝仍然同在。
(五)敏銳困苦者需要、成為別人的安慰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當自己經歷過傷痛,就更容易敏銳別人的傷痛,對傷痛者有更大的同理心,能成為他們的幫助,向他們流露出基督的愛和安慰,因為我們都是同路人。傷痛可以說是靈命的操練,使人靈命更成熟,叫人更倚靠神。
哀傷不能忘記,也不須去忘記。當哀痛臨到,不是逃避它,而是要面對它,接納它,並與之共舞,它就可以成為生命成長的元素,一種助力,叫我們更體會生命的寶貴。讓我們都能靠著上帝,學習與哀傷共舞,得著力量走出陰霾,邁向豐盛。
圖片提供/123RF
本專欄與《國際家庭更新協會》合作
【延伸閱讀】:因為天空如此之藍
[囧男孩] 向那些未曾好好告別的,說再見。
沙子‧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