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小品文》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家長不在場:從YouTube到facebook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一位青少年教育專家曾感歎,青少年父母一般不會讓兒女與同伴單獨在外面玩,總會安排成人在場,以保證他們的安全。但是,當兒女上網聚集時,卻從沒有成人在場。如果說青少年在網上沒有危險,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國際網路無邊無際,子女一上網,家長又怎能知道,他們去了什麼地方呢?其實,青少年最愛時髦,又愛湊熱鬧,因此只要知道什麼網站是青少年的最愛,十不離九,小孩上網時一定去了那個地方。


青少年在網上經常聚集的地方有Myspace和YouTube,上了大學後,他們則聚在facebook。


■ YouTube效應


今天的YouTube網站中,每天上傳的視聽作品數超過6萬5千件,每天上網觀看的人數超過3400萬人。YouTube上的作品大都出自青少年,當然也是爲青少年所製作的,因此,YouTube在青少年當中有極大的影響力。青少年不上YouTube的恐怕極少,有些更是天天都往YouTube跑。


更嚴重的是,如今的少年人人手一支行動電話,電話都有錄影的功能,任何人隨時看見什麼特別的事,就攝影下來,並上傳到YouTube。頃刻間,全世界都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點讓青少年發瘋般地著迷,因此,青少年一旦粘上YouTube,就不再放手。可慮的是,父母常常不在場。因此,YouTube效應是不折不扣的現實。


至今還沒有人敢肯定YouTube帶來的效應,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但從長遠看,YouTube效應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必須注意到的。


■ MySpace:父母的盲區


當父母第一次發現孩子在“我的空間”(MySpace)上的網頁時,第一個反應是,“我的天啊!”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他的孩子所寫的東西。


孩子們喜歡在“我的空間”上表達自我,並非想讓所有的人都來看,而是爲了與朋友們交流、溝通。網路成爲青少年的溝通方式,甚至成爲主要的方式,“我的空間”的互動功能,滿足了青少年這方面的需求。


因此,“我的空間”網站成爲青少年們的社交場所,許多青少年離了“我的空間”就無法溝通,當然“我的空間”也成爲家長們聞聲色變的地方,現在的家長最想討論的是,如何讓子女離開“我的空間”,許多學校也規定學校社團不得使用“我的空間”。但是“我的空間”仍然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現在已有一億多個個人網頁,而且每天以近4萬個網頁的速度在增長。


學校、家長讓子女遠離“我的空間”的策略並沒成功。2006年9月份的一期《美國新聞周刊與世界報導》發表一篇〈讓父母了解和處理‘我的空間’〉的父母須知的文章。顯然,對子女已經進入“我的空間”的家長,重點是如何知道子女在網上的行爲,並保證他們的安全。

“我的空間”會讓父母們聞聲色變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是天高任兒女飛翔的空間,對父母而言,卻是一個盲區。現實生活中,當兒女們與朋友聚會時,父母總會在一旁監管,但兒女在“我的空間”與一群朋友相聚時,大人卻不在場。更可怕的是,“我的空間”是個敞開的地方,壞人極易闖入。


據去年全國失蹤兒童中心的一個報告,在10至17歲的孩子中,每七位就有一位收到過性犯罪者傳來的信息,其中4%含有十分強烈的誘惑言論。因此,父母對完全不熟悉,卻又是兒女活動的“我的空間”產生擔憂是正常的。


上網導致少年人受侵害是父母最爲擔心的,但父母過於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問題。孩子們湊在一起,商量做壞事的時候,永遠比商量做好事的時候多。例如,曾有幾個高中生在網上商量後,開了一個“熱辣/與不熱辣”欄目,把同校女生的名字列在上面,讓全校同學來評論,當中充斥了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言語。


■ 父母應面對Facebook


Facebook是以大學生爲主的社交網站,是由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創建的。這個網站中,用戶可將個人資訊上傳,並進行分級,自行設定誰可以進入哪個級別,瀏覽自己的個人資訊,用戶在個人資料中可以放上自己的文章、評論、個人動態、電話號碼,讓親近的同學知道自己的動向,也使自己隨時了解好友的動向。當然在子女的個人圈子中,是沒有父母的位置的,Facebook仍然是家長不在場。


Facebook在大學生中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友情爲重的同學中,它已成爲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有意思的是,Facebook目前已向社會開放,許多成年人也在上面開戶。據市場研究業者的統計,35歲以上的Facebook訪客數目在今年6月間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一倍,達到1150萬人,已占到 Facebook訪客的41%。


Facebook有極強的聯絡功能,花很少的時間就可維護住自己的社交圈子,這種功能尤其適合朋友之間的聯絡。一旦進入了Facebook,大概就不會離開了。因此,父母應面對Facebook的影響。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
信望愛站staff會議結果報告
新紀元新挑戰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