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語心鄉》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破繭(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意若思鏡

 『他的父母仍在那裡看著他微笑,他的祖父還高興地對他點頭。哈利坐在鏡子前面,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他留這裡,跟家人度過整個夜晚。直至鄧不多利在他身後出現……

  「讓我告訴你吧,世上最快樂我人,才有辦法把這面意若思鏡,當做普通鏡子使用,也就是說,在他看著鏡子的時候,他看到的是自己真實的面貌。」鄧不多利溫和地說。

  哈利想了一會兒,然後他慢慢開口說:「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

  「對,但也不對,」鄧不多利平靜地說,「它讓我們看到的,不多不少恰好是我們心裡最深沈、最迫切的慾望。你呢,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家人,所以看到的是他們全部圍繞在你的身邊。……然而這面鏡子既不能教給我們知識,也無法讓我們看到真相。人們在它面前虛度光陰,被他們所看到的景象迷得神魂顛倒,或是逼得發狂,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

  這面鏡子明天會移到另一個地方,哈利,我請你不要再去尋找它。……活在虛幻的夢境裡,因而遺忘了現實生活,這樣是絕對行不通的,牢牢記住這一點」』──節錄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哈利波特從小沒了父母,他不停地聽到他父母的名聲、輝煌的事蹟,心中對父母的渴慕無日無之。直到他無意中發現了這面意若思鏡,在鏡中他可以見到從未見過的父母,享受父母充滿愛的溫言慈貌,使他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在鏡中渾忘時間空間,迷失自己。

  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也一定好像他一樣,沉迷在失去的愛中,在其中得到滿足,這就是沉溺,就是癮癖。其實人人都有機會陷溺癮癖之中,為甚麼?

基本需求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 (A. M. Maslaw) 將人類的基本需求依其優先順序分為五個層次,(一)生存的需求、(二)安全的需求、(三)愛和隸屬的需求、(四)被尊重的需求、(五)自我實現的需求。擁有這些基本需要的人會覺得安心、感恩與滿足,能關懷他人,內心能持定在平靜安穩之中。

  我發現在眾多癮癖之中,無論是毒品、葯物、酒精、權力、運動、競爭、名位、財富、潔癖、戀物、食物(厭食、暴食)性與色情、愛情、賭博、遊戲機、煙、名牌、購物、盜竊、偷窺、貪睡、網路以致於沉迷於某種嗜好等等種種沉溺,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上述人生的基本需求,因為人的安全感是建基於有所靠賴、或稱為可依附之上,於是惟有借外在的代替品來暫時填補。久而久之,成為習慣,最後生活重心都依附癮癖中,失去了與人與事物的正常關係;如果曾經歷內心有創傷、懼怕、羞愧等痛苦,更容易在癮癖中迷失自己,生活崩潰,走上生命的不歸路。

  匹茲堡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網路上癮如同酒精上癮一樣,自我控制感的喪失、強烈欲求、社會關係的孤立、婚姻危機、學業障礙、經濟破產、失業…等,都是網路上癮的後遺症。換句話說,網路上癮之所以和煙癮、酒癮、毒癮等相提並論,著眼點即在於其社會性:家庭、朋友、學業、及人際關係等的改變。』

  研究癮癖行為的專家Stanton Peele指出任何癮癖行為必然包含三個元素:個人(person)、環境(situation)和經驗(experience)。

  哥倫比亞大學的「上癮和藥物研究中心」,曾經電話調查了二千名12∼17歲的青少年,和一千位父母親,來評估家庭親子關係和吸毒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洛杉磯時報,一九九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的A12版面上:『在雙親家庭長大的青少年,和父親的關係若是不佳,他們吸毒的可能性,比一般雙親家庭的青少年,高68%。只跟單親母親生活的青少年,比一般雙親家庭的青少年,吸毒的可能性高30%。母親對孩子做重大抉擇的影響力,三倍於父親。58%的青少年說他們和父親的關係很好,70%的青少青說他們和母親的關係很好。(註) 兒女與父母的關係若親密良好,兒女較少情緒不佳,較少可能墜入吸毒的陷阱。他們在家裡找到較強心理支持,有力量抵抗外面的同儕壓力。父母多花時間陪小孩,是他們人格健康的要素。堅強的情感、向心力是得勝吸毒誘惑的力量。』(註: L. A. Times, Aug 31, 1999, A12.)

不安全感

  我認為所有癮癖都源於“沒有安全感”或“不安全感”,由於缺乏安全感,就極需要依附一些東西,無論是人,是物,才能安定下來。但心靈的不平靜,其實是由於內裡的心靈虛空;不向內看,反而往外在去尋找,要透過抓住一些可依附的東西,得回那安全的感覺,像浮沉在大海中快要滅頂的人,任何漂近身邊的東西,必會拼命地抓住不放。在當下會立刻感到安全,雖然那被抓住的東西可能只是一個越縮越小正在洩氣的氣球,但他仍覺有依賴,會抓緊不放,直至一同沉下海底。
  
  習慣是所有上癮的基石,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常常會發展成為一種不由自主或無意識的行為,因為習慣一旦養成,我們很少會刻意思想它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好習慣助我們生活進步,壞習慣危害他人及自己,那就需要去改變它!習慣到了不能改變而又無法控制時,就稱為癮癖,一種不斷地重複的行為模式,能使人經驗到當下的快感、滿足感,舒緩了心靈的壓力及不安。當人缺乏安全感,覺得心情低落,需要一些可依附物來振奮情緒,如果經驗過嗑藥能得到,以後再遇到情緒低落時,回憶嗑藥的快感經驗,就會渴望再去嗑藥,習慣了就不會在嗑藥以外去找出解決情緒低落的方法,而陷在癮癖之中。而且濫用藥物者並不是對藥物「上癮」,可以說是享受使用藥物後的經驗狀態;要藉這種經驗狀態來除去內在的負面感受和遺忘外在的壓力。明顯地癮癖行為是屬於經驗的層面,所以在處理癮癖行為就要針對當事人的處境。這同樣應用在購物、盜竊、偷窺、貪睡、網路……等等眾多的癮癖。

(待續)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