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obo 2022.09.18
圖片提供/123RF
2020年11月15日,Space X載人1號(Crew-1)發射成功,人類第一次乘坐商業太空船飛往太空,Space X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變成許多孩子的夢想。「矽谷鋼鐵人」馬斯克集天才、瘋子、造夢者於一身,讓孩子們著迷的不是他「嚼著玻璃凝視深淵」(註)的抗壓性,也不是每週工作100個小時的工作狂熱,而是他偉大的使命感。當他宣布要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時,許許多多男孩、女孩們的眼睛都被這關於未來的夢想點亮了。
與此同時,一本書吸引了我的眼光。《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The Boy Crisis: Why Our Boys Are Struggl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提出,現今男孩遇到的情況不單是女孩表現越來越好、男孩卻原地踏步,而且他們在各個重要領域都走下坡。男性每況愈下的情況,將對女孩、婚姻、他們的小孩、甚至全球安全造成傷害。
曾寫作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的約翰‧葛瑞(John Gray)博士與歐巴馬白宮顧問華倫‧法雷爾(Warren Farrell)多年研究後發現:青春期前男孩的自殺率與女孩持平,但10至14歲男孩是女孩的兩倍,15至19歲男孩是女性的四倍,20至24歲男性則是女性的六倍。當一個男孩孤立無援、覺得沒人愛他、沒人需要他、沮喪而看不到希望時,比女孩更容易結束自己的生命或毀滅他人的生命。隨著社會經濟產業轉型,智慧化、腦力型工作取代傳統勞力型工作,只有高中文憑或學歷更低的男性失業率將大幅上升,收入水準比以往低,直接導致他們戀愛、結婚生子機率下降。不管哪個國家,閱讀和寫作兩大未來成就指標,男孩都遠遠落後於女孩。就美國而言,41%八年級女生寫作可達到「精確」,男生只有20%。根據美國2018年大學文憑持有者性別調查顯示,擁有大學學歷的年輕男士從1970年代的61%下降為39%,女性則從39%上升到61%。至2018年,不喜歡上學的男孩比例上升到71%。
當全球都在歡慶一個天才讓人類的夢想成為現實,現實中的父母卻面對前所未有的「男孩危機」。毫無疑問,如何培育男孩不僅是家有男孩家庭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心理學博士利奧納德‧薩克斯(Leonard Sax)評論:「男孩的失敗也是女孩的失敗。」在兩性失衡的社會中成為男人意謂著什麼?如果我們無力改變社會結構,必須在文化、媒體、社會價值攻占下步步為營,那我們努力的方向究竟在哪裡呢?
男孩危機:偽單親、兩性失衡、缺乏競爭力,兒子的未來正在崩解,我們該如何出手相助?
The Boy Crisis:Why our boys are struggl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作者/華倫‧法雷爾、約翰‧葛瑞
譯者/洪翠薇
出版社/三采
明確培養的目標:勇士手中的箭
很奇妙地,聖經把兒女比喻作勇士手中的箭:「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詩篇127篇4~5節)古代戰場上,箭能飛向勇士不能及的地方。漸漸長大的孩子有一天也要如同利箭,在父輩不能抵達的領域和世代發揮影響力。
但尚在箭袋中的箭需要刨削、灼烤、捶打、上漆,最後裱飾、黏貼箭羽才能完成。一支沒有經歷這些工序的箭,無法射出優美的飛行軌跡,也根本射不中目標。培育男孩如同打造一支利箭,為人父母者不僅需要認識養育的複雜工序,隨時準備迎接男孩帶來的各種挑戰,也需要憑著信心看見他們射向的目標,讓他們可以因著對世代的影響,給父母帶來安慰和平安。《男孩危機》作者以一句話概括培養兒子的目標──把兒子從「不成熟的、反覆無常的少年轉變為誠實而有愛心的男人。他們尊重婦女、忠於婚姻、信守承諾,是果斷有力的領袖、優秀的勞動者、保持著健康的男性氣質」。
這目標不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需要管教和引導,而且不隨著社會價值觀、科技進步和輿論影響而改變,其核心始終建基在男人受造的本質和職責。
男孩往往被囑咐要成為「成功的男人」,但若目標僅僅在成功或男人等刻板印象,就會發覺父輩的成功標準和途徑在今日已然不同。對男性的刻板印象一再把敏感、溫和、安靜的男孩推向「失敗者」的範疇,只有回到那些不受限於時代改變、最終體現造物主性情的目標,我們才真有盼望。男性在受造的過程中被賦予僕人式領袖的角色,他要負責秩序的建造和管理,也要在社會的互動和分工中給異性帶來益處。誠實、愛心、敬重、忠貞、信實、領導力乃是完成這角色的必要品格,也是培育男孩不變的目標。
敢於管教讓轉變成為現實
如果我們有機會在兒童遊樂場觀察陪孩子玩的家長,只消片刻就會發覺,雖然孩子們都調皮、不服管教,但氣急敗壞的常是男孩的家長。在「下來、下來,別上去」的呼喊聲中,男孩一定爬得更高、蹦得更遠,對父母的指令置若罔聞。期望兒子能夠自我約束是父母的夢想,但更可能是痴人說夢。《勇於管教》(The New Dare to Discipline)作者詹姆斯‧杜布森(James C. Dobson)說:「自我紀律約束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目標,但它很少自發形成,需要由人去教。……那些忙碌的父母想自己不做出努力,靠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肯定會遭遇失敗。」對男孩來說,他尤其需要規矩、監督,需要父母勇於管教。他們若從小生活在缺乏權威、放任自流的環境,長大後就會對社會常規提出諸多挑戰,許多人可能在青春期就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父母權威和管教就像引導男孩的舵,引導他們行駛在起伏不平的河流,不被河中的石頭撞得翻覆沉沒。
很多父母多少受到後現代文化影響,對持有權威質疑,擔心管教會給孩子帶來長久的情感傷害,而當孩子察覺父母態度搖擺,就會得寸進尺,結果就是父母感到惱怒和無能,孩子越發自私和任性。當父母延遲管教,就是在告訴孩子不用學習順服,可以再觀望,父母的底線不斷後退。而男孩面對父母管教的退讓時,尤其喜歡利用他們的軟弱。有些父母認為管教是負面的做法,對孩子應該永遠正面積極鼓勵,杜布森則指出:「正是負面的想法使我在開車上路之前繫上了安全帶……正是負面的想法促使我避免那些會使人上癮的行為,如吸毒、酗酒和色情。如果一個人只允許自己閱讀或聽取正面資訊,那麼他得跳過聖經的一半不看。」平衡地管教,才能在給予孩子支持、體貼和愛心同時,不忽略他們不負責任或蔑視違抗的態度,適當的處罰可以使他們明白其行為帶來的後果。
管教還可以教導孩子勞動和工作,賦予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延遲獲得滿足的耐心。《男孩危機》說:「那些知道怎麼工作的人大多更能控制自己的衝動,能堅持直到一項任務完成,克服反覆無常和不成熟的現象,認識努力和機會之間的關係,並且學會管理金錢。在成年世界來臨之時,為生活做好準備。」一位11歲男孩的父親下班回到家,看見兒子正在院子裡把燒火的木頭壘起來,他迅速上前鼓勵兒子說:「你今天所做的不是一個男孩會做的,你所做的是男人會做的事,因為上帝創造你去工作。男孩們通常坐在螢幕前玩遊戲,但上帝創造和呼召的男人會治理全地,為家庭供應勞力,為上帝的榮耀努力工作。上帝讓男人強壯,從而完成工作。當你決定犧牲時間堆木頭時,你正做著男人做的工作。」不僅要教男孩工作,還要教他們認識工作的意義,如此既為家庭成員提供生活來源和保護,也是榮耀神的必要途徑。他們因而克服自我中心,認識到作為男人的職分。(待續)
註:馬斯克曾說,創業有如嘴巴嚼著玻璃,同時凝視著深淵。
勇於管教
The New Dare to Discipline
作者/詹姆斯‧杜布森
譯者/許惠珺
出版社/財團法人愛家文化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
【延伸閱讀】:父親的去世讓我學到了什麼
相遇聖經人物│姑息不是恩典
女人心,別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