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DK 2011.08.07
回想一下,在您的消費經驗中,哪一次的經驗最令您難忘?不論是最美好的經驗或最糟糕的經驗,為什麼?
因為銷售人員貼心?因為東西最便宜?因為售後服務佳?還是因為在那一次的消費經驗中您從頭到尾感覺被尊重、被禮遇、被當作像家人一樣的溫暖貼心?而最糟糕的經驗則無非是花錢受騙、廠商做生意與拿了錢之後截然不同的惡劣嘴臉!
1986年瑞典航空總經理卡爾森為了拯救這家赤字連連的公司,對員工進行了重大的觀念革新,他提出「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的概念,經由這項革新,他成功的將瑞典航空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挽救回來;並成為航空業界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
他認為,每一次與的顧客接觸,不論機會深淺,都是一次顧客對公司產生「印象經驗」的型塑機會。("Anytime a customer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any aspect of a business, however remote, is an opportunity to form an impression." )
舉例來說,當您打電話給航空公司預訂機票,票務人員在電話中為您處理的速度、清楚了解您的行程需要、為您安排最佳的航班、選擇最經濟的票價,又例如當您抵達機場,航空公司處理您托運行李的速度、登機時在機門口給您微笑的空服員;空服員在旅程中對您的需要(不論合理或不合理)的回應態度……,以上種種不起眼的事件,都形成了您對這家航空公司的「印象經驗」。
處理些事情的人或許不知道他們對您的服務態度,累積起來竟成為您是否再次搭乘同一家航空公司班機的「關鍵決定」,這些不起眼的「印象經驗」就是「關鍵時刻」!「印象經驗」慢慢經過口碑相傳之後就形成了消費者心中的「認知」(Perception),也就是所謂的「喜好」、「偏見」、「品牌忠誠度」。
卡爾森發覺,在每一次的關鍵時刻中,都有機會將消費者的印象經驗由好轉壞、從壞變好,而其中關鍵就在於「人」;提供給您當下服務的「那一個人」!
後來,IBM將「關鍵時刻」的觀念發揚光大,經由這項觀念的內部改造,成功的將IBM從資訊「製造業」轉型為資訊「服務業」。
筆者任職的公司提出一項新的使命,希望公司在未來要從「製造業」轉型為「製造服務業」,差別在哪裡?「製造業」是:我的東西最好、我的東西最便宜、我的東西如何如何……,「服務業」是:顧客要什麼我就做什麼;哪怕顧客的要求在我看來不可思議,只要我做得到,再不可思議的要求我都幫顧客完成。
看到差別了嗎?一個強調「我」,一個強調「顧客」。
「我」的東西再好,只要「顧客」不喜歡,那就是不夠好,「我」的努力不論多用心,不是「顧客」要的服務;一切努力就是白費、浪費。
因此了解顧客要什麼、想什麼,站在顧客的立場,不斷挖掘顧客顯在與潛在的需要是提升顧客滿意度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要將事情做對(do the right thing),顧客不要的服務、產品,縱使你的方法對了(do the thing right),一切仍是無意義的。
讓我們想想看,您的四周圍哪些人是您的「顧客」?您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嗎?如果您是一個老師,學生的需要是什麼?如果您是一個負責結帳的店員,您那一個動作、微笑、將會影響顧客在本店停留最後的那一剎那美好經驗?
別懷疑,不論職位高低大小,在每一次的「關鍵時刻」中,您帶給顧客心中感受的影響力一模一樣。或許無法將每一次的關鍵時刻做到最好,但是只要用心,就有機會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用筆來作跨年禱告
和工作談戀愛
公司倒閉,伙計當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