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與百夫長哥尼流》(St Peter and Cornelius the Centurion),貝爾納多·卡瓦利諾(Bernardo Cavallino),1640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使徒行傳》第十章羅馬百夫長哥尼流的歸主是初代教會宣教轉向外邦人的關鍵事件,路加也強調他與彼得的會面,從他的邀請到彼得的同意,全是出於神的指示(干預)與帶領。 神向哥尼流的全家澆灌聖靈,更表明了「神親自接納外邦人信徒」,視為「潔淨的」(徒十44-48)。「神已完全接納他們為神的子民」,舊約所預言「外邦人必會被召來敬拜獨一神」、「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耶穌要作「外邦人的光」(徒十三47)這盼望如今已經實現[1]。 不過,路加形容哥尼流「全家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徒十1),天使對哥尼流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徒十4)」,加上彼得與他見面一開場所說的:「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5),卻經常引起基督徒的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哥尼流是因為他的善行而得救。然而,哥尼流若可以靠自己行善得救,彼得就不必去哥尼流的家;天使在異象中對哥尼流說:「他(彼得)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徒十一14),也說明了哥尼流並未因其善行得救,依然需要基督的救恩。 因此彼得所說:「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5),不是說已經有了賙濟善行的哥尼流不需要信靠耶穌,而是說明神沒有因為哥尼流不是猶太人的身分而將他排斥於救恩的門外。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就反問:「假若哥尼流真誠的異教徒信念足夠,他為何要參與會堂的聚會呢?假如會堂已經足夠,那麼彼得在那裏做什麼?」因此彼得這話所要表達的是:「哥尼流的外邦人身分是可以被接納的,他並不需要成為猶太人」,而不是「他是一個行義的人,這已經足夠了,他不需要成為基督徒」[2]。 第二個常見的誤解則是認為:哥尼流之所以蒙揀選是因為他是一個好人,正是因為哥尼流樂於行善賙濟,所以神才看上他並揀選他。 然而這依然是嚴重的誤會,因為神的揀選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正如保羅所說:「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羅九11),又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 問題來了,哥尼流在歸入基督之前已經有了賙濟窮人的好行為,就連天使也肯定「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徒十4),這難道不是表示神是因為哥尼流是個好人、有好行為才揀選他嗎? 路加沒有否定哥尼流的善行有一定的價值,因為當時敬虔猶太人所遵守三項基本善行賙濟、禱告和禁食,哥尼流至少已遵守了兩項。 這是因為哥尼流這個外邦人的百夫長是一個猶太教的慕道者,路加形容哥尼流所用「虔誠人」與「敬畏神(的人)」(徒十2)這兩個詞,就是用來指當時一群「受猶太道德觀吸引,嚮往猶太教、敬拜耶和華,但還沒有受割禮與接受入教洗禮儀式,正式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3]。 然而,把哥尼流這個「猶太教慕道友」的善行說成是神揀選他的原因,其實是倒果為因。因為,不是每個有機會接觸猶太教的人都會對猶太教心生渴慕,也不是每個仰慕猶太教的人都會進一步因接觸福音而一如哥尼流等人「悔改得生命」(徒十一18)。 換言之,哥尼流這個外邦人之所以仰慕猶太教,又能夠承認猶太教對他仍有不足,願意按著天使的指示邀請彼得前來,並且在彼得說到「凡信他(耶穌)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徒十43)生出得救的信心(羅十17),其實是出於神的感動。 因此,哥尼流在接觸猶太信仰後,因敬畏神行出賙濟的善行固然蒙神喜悅,這好行為卻不是神揀選他的原因;而是因為神早已計畫揀選他,所以不但使他對猶太教心生仰慕,也在他內心動工,使他樂意行出賙濟的善行。 需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善行在神眼中都有價值,有些善行是出於沽名釣譽,有些是為了「交換」神明的庇佑,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善。 即使如哥尼流這樣蒙神悅納的善行,也不是出於他自己,而是保羅所說的:「因為是神在你們裏面運行,使你們立志和行事,為要達成他的美意」(腓二13,新漢語譯本)。 康來昌老師就提醒:「這又是一個很危險的觀念了,是因為禱告賙濟,神就可憐我們嗎?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用好行為來換得恩典了,就不是因信稱義了。你如果沒有在還沒信主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善行,那神就不讓你得救了?是這樣嗎?」。 康老師正確地指出:「我們不要忘記了,所有的良善是出於神。哥尼流能夠這樣子,他能夠禱告、他能夠賙濟,那都是神的恩典。是神的恩典使他禱告,神的恩典使他尋求,神的恩典使他賙濟」[4]。 傳道人高阿丹也說:「哥尼流的虔誠與善行,都是神賜予他的恩典。他不是憑著他的敬虔或善行得著福音,而是他的敬虔與善行『預備』他領受福音。哥尼流心中的敬虔是神在他心中動的善工,而那在他心裡動了善工的,也必成全這工!(腓一6)」[5]。 正如保羅自述當他還在母腹時,神就已經揀選了他:「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加一15)。不論雅各、保羅或哥尼流,都是「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就蒙揀選,以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羅九11)。 也因此巴刻(J.I.Packer)博士說:「揀選這個動詞的意思是『選擇或挑出來』,揀選這個聖經的教義乃是說,早在創造之先,神就已從祂預知會墮落的人類中,選擇出祂所要在基督裡,藉著基督而救贖、賜予信心、稱義並叫他得榮的人」,神這項選擇是祂白白的恩典與主權施恩的表現,是沒有條件的,不是因為人做了什麼事而贏得的[6]。 探討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哥尼流蒙揀選,並不是因為他的善行,而是因為神先揀選了他,從而在暗中先吸引他,他才開始仰慕猶太教;先是成為一個「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的猶太慕道友,並且在得到天使指示後,又願意順服的差人去邀請彼得前來。 如果不是神在他內心工作,哥尼流不會承認自己有罪、需要耶穌寶血的洗淨,從而在聽到彼得談到「凡相信他(耶穌)的人,都必藉着他的名而罪得赦免」(徒十43,新漢語譯本)生出「得生命的悔改」。印證了聖經所說的:「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約六44)。 哥尼流能夠行善,其實是出於神的恩典,然後神才「憑著恩典接受並悅納他虔誠的行為」[7]。且若不是神加給他力量,他就無法行善,一如保羅所說的:「靠着神的恩典,我得以成為今天的我」、「那其實不是我,而是神的恩典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新漢語譯本)。 不論哥尼流或您我,都不是因我們的善行而蒙揀選。且令人遺憾的事實是,越是自認按良心行事的好人,往往越不覺得自己需要福音。 我有位高中老師的先生是當代新儒家重要的學者,她本人也是讓同學們如沐春風的好老師。但儒家學說所帶給她道德實踐的強烈自信,卻也使得這位好老師對福音完全不感興趣。類似這樣因滿足於自己的道德與恩典擦身而過的好人,相信不在少數。 結論就是,善行不是獲得救恩的功勞,也不是獲得救恩的條件。因為「神對你的愛是純粹的恩典,這恩典就是神從內心深處渴望你是屬於祂的」,我們是「唯獨靠恩典、藉信心而稱義」[8]。 但「善行仍是必須的,因為這是神對我們的要求,是信心的果子,是感恩的表示,是信心的確據,並且也是為了神的榮耀」[9]。所以,在承認我們蒙揀選完全是出於神恩典的同時,仍要倚靠聖靈努力行善。 因為行善不但是「神的旨意」(彼前二15),「聖靈所賜的信心也必會結出好果子」(加五22-23),「善行肯定會隨著又真又活的信心而來,像果子毫無疑問會從一棵好樹結出一樣」[10]。
[1] 德席瓦爾(David A.deSilva)博士,《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校園書房,2013,頁404-406。 [2]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聖經信息系列:使徒行傳》,校園書房,1997年,頁269-270。 [3] 張永信博士,《天道聖經註釋:使徒行傳(卷二)》,天道出版社,2000,頁138-139。 [4] 康來昌博士,〈康來昌查經系列:使徒行傳第十章〉。 [5] 高阿丹傳道,〈好人得救(使徒行傳 Acts 10)〉,2020-10-25。 [6] 巴刻(J.I.Packer)博士,《簡明神學》,更新傳道會,1999,頁130。 [7] 威廉.拉金(William J. Larkin)博士,《房角石聖經註釋叢書:第十二卷下:使徒行傳》,恩道出版,2017,頁201。 [8] Scot A. Kinnaman總編,《認識路德會的信仰:基礎篇》,路德傳產基金會,2022,頁324-325。 [9] 路易斯‧伯克富(Louis Berkhof)博士,《基督教神學概論》,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6,頁199。 [10] Scot A. Kinnaman總編,《認識路德會的信仰:基礎篇》,路德傳產基金會,2022,頁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