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愛力思 2017.01.22
我的第一篇有關信仰的寫作,出現在我信主的第五年。
那時,因為看到一些信仰活動的相關報導,心中產生不少疑問,於是提筆將想法整理出來。雖然文章獲得刊登,使當時的自己產生一些雀躍,但現在回顧,卻不認為那篇充斥質疑及嘲諷的文章對自己的信仰生命有何幫助。
出現從事寫作的念頭,是數年前當我無法忍受奇怪的職場生態而萌生離職之意時。
當時,牧師問我:「離職之後,妳想做什麼?」
我告訴牧師:「如果沒有經濟壓力的話,我想從事專業寫作。」
牧師苦笑地回應我: 「想寫作,可以;不過,妳還是必須到外頭工作或參與各種服事,實地接觸人群,妳才有東西可寫。」
牧師的提醒是很真誠切實的。於是,生命經驗有限的我,不再作窩在家裡孵靈感的美夢,而選擇邊工作邊寫作,一邊汲取寫作題材,也讓寫作與工作彼此成為壓力紓解的出口。
一般人養成寫作習慣之初,最大的困擾可能是「不知道要寫什麼」?
牧師曾鼓勵我們:每一天,試著寫一封信給上帝。
寫信給上帝,確實是建立寫作習慣的好方法,特別是在心靈憂傷痛苦時,可以在滔滔不絕的書寫中同時進行自我的療癒。不過,在太平盛世時,我的書寫內容就會顯得單調許多,好像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於是,寫了幾封之後,就停擺了。 我真正開始寫作大約是在兩年前,花蓮的屬靈姐妹邀請我一起寫靈修筆記。起先,我以為是要彼此交換筆記,所以在答應之後就很乖地天天寫,但是寄了好一陣子之後,我的屬靈姐妹並沒有特別給我回信,我才理解:原來靈修筆記是為自己寫的,不是拿來繳作業用的。不過,這個美麗的誤會,卻幫助我慢慢將筆尖上的鏽除去。
寫靈修筆記,不外整理讀經之後的心得。可是,未受過神學訓練的我,不見得對每段經文都有深刻感受。當沒有特別感受時,我就去網路上翻查相關的解經資料。所以,我的筆記常常也只是在整理別人的筆記而已。不過,對我而言,這不僅幫助我熟悉經文,也算是資料庫的建立。
有年暑假,我參加神學院開的靈修寫作課程。第一堂課,老師將自己的近期、中期、遠期生活計畫展示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如何做生活記錄,並自其中擷取題材,簡直讓我眼睛一亮—見識到「多產作家」的效率與自制。第一堂課,對我這種「三天打漁,半年曬網」的書寫者,簡直是當頭棒喝,我終於醒悟:成熟的書寫,不是「天上吹來一陣風,稻子就成熟了」,而是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
於是,我有意識的強迫自己動筆,即使寫不出什麼主題,也要作些記錄—生活記錄或閱讀心得摘要等。反正,有想法就寫,沒想法就讀書,累積想法,並將他人文章中的智慧與佳言,分類建檔。
人們常說: 寫作需要靈感。對於「靈感」一詞,我現在的解讀是:來自聖靈的感動。每一次寫作前,我都需要先安靜在神面前,讓心沉澱,讓思緒清明,求神與我同工。在深入禱告之後,簡單寫下禱告當中浮現的一些想法,將這些「點」串成「線」,再鋪陳成一個「面」,一篇文章也就這樣呈現出來了。
另一方面,當動筆頻率越來越高時,會發現自己的寫作速度及面向可以加快加廣。然而,這一刻也是最需要謹慎之時。因為文思泉湧的當下,可能會出現不少志得意滿的構思或創作,但如果內容出現戲謔,或只為抒發個人不滿,論述中帶著血氣,就很容易陷入自以為義的罪中,甚至,在一往一來的筆鋒劍光中引來更多的攪擾與靈裡的不安。前不久,我曾經在論述性的信仰寫作中,陷入這樣的不安。當我讀到雅各書3:18「正義的果實是為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出來的」時,我感受到這是神對我在寫作上的重大提醒:提筆為文的動機,究竟是促進和平?還是展現自己?
寫作確實需要時間與安靜心,當我同時扮演教師、妻子及母親的角色時,事實上也只能利用工作及家務之餘進行書寫。然而「有心、有感動」其實遠比「有時間」更重要,因為我的寫作題材通常不是浮現在四下無人的寧靜時刻,而是出現在洗碗、切菜與晾衣服之際。
我嘗試著將生命中一個個與神相遇的故事整理出來,也將稿件陸續投出。我不知道自己小小的創作會被多少讀者看到?但我期待這些福音文章如同一顆顆被灑出去的種子,被神奇妙地使用,吹進某個人的心田裡,在艱難的時刻,它們能發出綠芽,陪著受困的人度過人生的關卡。
圖片提供/123RF
讓寫作成為一種靈性操練
2010年校園寫作營
2010年巴克禮文字事奉學校【寫作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