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聖經:讀經藝術13課》不再當聖經文盲

【作者:李粕信望愛閱讀 2024.02.18



Powered by DALL·E 3


新舊約全本聖經出現後,起初因為語言等種種限制,普羅大眾閱讀聖經不易。而後聖經翻譯成各種語言,人們開始以自己熟悉的語言親炙上帝的啟示。到了現代,各種譯本、尺寸的紙本聖經已然唾手可得,網頁版、手機APP更是目不暇給,還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簡言之,我們這個世代,聖經的取得已幾乎不是問題。

然而,我們是否因此而更多閱讀聖經呢?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是否更清楚呢?尤其聖經的文體集合了歷史敘事、詩歌、比喻、天啟文學等,閱讀策略足以影響對聖經的理解,僅憑字面、直覺讀經可能陷入誤區。針對這點,《如何閱讀聖經:讀經藝術13課》(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提供既扼要又全面的建議,作者戈登‧費依(Gordon D. Fee,1934~2022年)與道格拉斯‧史都華(Douglas Stuart,1943年~),以淺顯、清晰的文字述說閱讀聖經的方式。

詮釋聖經的必要性

作者們指出,之所以需要對聖經閱讀做出指引,實是因為許多看似意義顯而易見的經文,若考慮歷史因素、上下文脈絡,會有另一番解讀。最極端的例子,即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乃至成功神學,因斷章取義而謬解聖經,做出了離經叛道的詮釋,甚至成為異端。另一個原因則在於聖經的本質,其信息出於上帝,古往今來皆普世適用,但聖靈既使用人類作者傳講,不可避免也反映人類作者個別的寫作特色及時空背景。永恆與有限兩者之間時而出現張力,有賴辨析陳明。

本書嚴謹地區別了「解經」(exegesis)及「釋經」(hermeneutics)。解經為找出聖經字句最初的意圖,即聖經對第一批讀者彼時的處境有何意涵,意欲處理什麼問題;釋經則是闡釋聖經對我們此時的處境有何意涵。就解經的眼光來看,聖經第一批讀者不是今日的我們,因此有些經文描述的狀況、傳達的命令,不見得可以直接適用於我們。譬如我們今日已不遵循利未記的記載獻祭,因為那些規定是針對古代的以色列人。但就釋經的眼光來看,利未記的信息、目的,因著耶穌基督的工作、新約的重申,仍然適用於今日的我們。

多譯本的輔助

我們多數人都無法以聖經原文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閱讀聖經,因此無可避免必須透過譯本領受上帝的話。然而必須留意的是,譯本的翻譯仍是譯者的詮釋,若認為譯本的每個字句都百分之百精準表達上帝的話,仍可能產生困惑甚至誤解。

本書解析翻譯的問題,讓讀者一方面認識所讀的譯本,翻譯過程中必須克服多少問題;一方面列出一個歷史差距量表,指出該譯本和聖經原文時空上的歷史距離。量表的一端是在譯文足堪閱讀的前提下,盡量強調呈現原文形式的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另一端則是著重表達原文的觀念,也是最沒有歷史距離的意譯(free translation)。介於兩者之間的是,期望忠實呈現原文意義兼顧譯文可讀性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鑑於形式對等可能會譯出詞不達意的譯文,本書作者認為若能兼顧原文意義與受眾語言自是最佳,但若非得二擇一的話,基於翻譯的目的,應選擇受眾可接受的語言。當然,既然我們如今能夠輕易取得多個譯本,大可以主要使用一個譯本,輔以其他譯本。

不同文體的分辨

本書除了解析詮釋的必要、相關工具如譯本的選擇,多數內容仍在辨別聖經的文體與相對應的閱讀原則。聖經的文體相當多元,舊約包括敘事、律法、詩歌、預言等,新約則有傳記、歷史、書信及天啟文學,基於文體的差異,閱讀的原則、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

若干難解而富爭議的經文,若依照本書提出的一些解經原則理解,其實不見得存在張力或衝突。如詩篇是人對上帝的情感表述,而非律法、預言般,是上帝對人的命令或指責。依此原則,如詩篇137篇等咒詛詩,即可視為詩人向上帝表達極深的痛苦,而上帝接納這樣的情感。那段「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9節)的爭議語句,不是上帝對人的命令,而是詩人在備嘗艱苦的情形下,對上帝的傾吐與訴願。又如啟示錄的查考,作者提醒讀者應當避免濫用「以經解經」原則,即以其他經文解釋某段經文。「以經解經」原是正確且有聖經根據的方法,但若完全套用在啟示錄,卻可能加入太多啟示錄並未闡明的觀念。

先自己研讀、思考

在工具的使用方面,本書也提供如何評估、選讀註釋書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聖經並非從讀註釋書開始,而是先自己研讀、思考,然後才借助好的註釋書幫助,或觀察別人如何探究聖經。此外,我們是否認同註釋書的觀點,並非評估註釋書的首要條件。本書列出七項評估項目,供我們衡量註釋書是否了解原文、資料是否清晰、立論是否完善,這些都是辨別一本註釋書是否嚴謹的依據。當然,本書也於末尾提供建議的註釋書清單,供一般讀者或進階研習者參考。

《如何閱讀聖經》已出版至第四版,從作者的序言中可知,第三版的修改幅度最大,初版(1981年)與第三版(2002年)之間相隔了二十年有餘,當中時空背景改變甚多。改版的部分原因是聖經研究的需要,另一部分則是相關研究的出爐,使得本書內容必須隨之更新。而在此期間值得推薦、討論的著作與譯本問世,也影響了第三版的調整。

另一個必須嚴肅看待的,則是聖經讀者的變化。在初版,作者指出不少錯誤的解經方式,意圖導正讀者,不要用那些方式理解聖經。二十年後,誤解聖經的問題相對影響較小,更大的問題是出現數量驚人的「聖經文盲」,是以作者不再著重於指正,而是改為鼓勵讀者閱讀聖經。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掩卷嘆息,感覺如今世代好似倒退回宗教改革前的景況。

作者這個觀察不知是否適用於亞洲信徒?畢竟無論國情、教勢,我們與作者所處的美國還是有所區別。但令人心驚的是,這麼短的時間內竟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誤解聖經固然不是正確對待聖經的方式,但更糟糕的是對聖經陌生。我們誠然需要求主幫助,願聖靈光照我們,吸引我們到寶座前,聆聽祂對我們所說的話。



如何閱讀聖經:讀經藝術13課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作者:戈登.費依、道格拉思.史督華德(Gordon D.Fee、Douglas Stuart)
譯者:何明珠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全國各地基督教書房一覽表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