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2.07.22
随着教育部公布完整的十二年国教方案,社会对于这个重要政策却有越来越多的质疑。有人认为全面免试才能减轻升学压力,但也有人担忧高中混材施教会拖累学习。至于特色招生或超额比序等措施更让家长摸不清方向,备感恐慌。
其实台湾没有足够的天然资源养活自己,也没有众多人口来玩适者生存的游戏,所以我们的教育政策必须是个能兼顾「适性发展」与「扎实训练」的人才培育计画。但是目前的国教方案似乎缺乏内在对教学现场所需的配套,只流于外在升学方式的争议,这才是最令人忧心之处。笔者建议政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与努力改善。
一、小班制的逐步落实:政府应利用目前少子化的趋势与流浪教师的人力,定出未来十年逐步减少国高中 (职) 班级人数的目标 (例如十年内达到每班二十人)。这样中学教师才可能因材施教,落实以学生 (而非考试) 为中心的精致化教育。明星高中录取人数也将因此减少,使其他高中也可以有相当数目的优秀学生来带动学习风气。这部分的投资虽可能有财政上的疑虑,但其影响绝对比「免学费」或「硬体改善」更为深远有益,应列为优先考虑。
二、松绑课纲并强化适性内容:首先,国中毕业所需的基本能力需要有把关与补救措施,但高中的课纲却应该要减少必修科目的时数,将多出来的时间来量身订作(每学期重新分组):让跟得上的学生可以学习「学测范围外」的进深内容,而跟不上的学生则有额外的时间继续补强与消化。此外每学期至少应有四小时增添各类关于生涯探索、业界实习、领导统御或大学预修等选修课,帮助学生更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明白就业市场的需求,减少争挤热门行业或科系的情形。另外应增加(跨校)高中职间的师资互补并学生换轨/选修机制,让师资可以共享,也使学校有机会发展特色。资源缺乏的地区高中则是政府应该首先补助的对象。
三、补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小班化后使得教师的角色更显重要,故也应协助其增强其专业能力。例如国中老师应能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扎实基础;高中老师则应有指导不同程度学生自学的能力。至于种子师资也许可以先由各学校中公认有此才能的教师轮流到各校分享交流,让教师可以互相观摩而彼此学习。最后也要有合适的机制来淘汰教学成效不彰的教师,以建立教师在教学与辅导能力上的专业自信。
四、活化大学招生方式:现行的指考已经用考试分数来选学生,所以学测的分数对于甄试入学应该只是用以排除不适合的学生,而非追求最高分的学生。甄试入学的学生也应有在基础科目外的优秀表现,例如高中职阶段所选修过的进阶科目。大学同时应有相当比例择优录取弱势地区(家庭)的学生,实现社会公义并创造多元经验的校园环境,协助教授与学生创造出更多有应用价值的研究。为处理多元背景的申请者,各大学也应成立专职的单位,统筹大学部各科系的招生事宜,也可减少因科系的本位主义而易有的盲点。
以上几点仅为抛砖引玉,但也许可以视为十二年国教内在改革的方向:实践上,可以先从少数实验性的学校开始再作更大的推广。毕竟国家的发展来自各领域人才的扎实训练与交流,只有从国高中就开始的性向探索与精致化的教育,并持续调整改进,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打造未来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后记:
基本上,这可算是我前一篇文章「十二年国教的成功关键」的补充。在那篇文章中,我主要处理的是十二年国教中的社会面问题,即「公平的受教机会」与「安心有效的作法」。而这一篇想处理其中教育层面的问题,即关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多元适性的学习环境」。我自知对目前的中学教育不算熟悉,所以此文中很多部分是最近几个星期与 Facebook 上一群关心十二年国教的教授、老师、家长与学生讨论时所得到的心得整理。当然,这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刺激其他更适合的其他改进方案,让教育当局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为下一代的教育尽点心力。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
十二年国教的成功关键
新教育体制 须有新思维
爱情、美丽与性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