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老师》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用最感性的方式来讲理(九)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们与人沟通,若要用最感性的方式来讲理,还要擅于说故事,擅于描述、突出情境因素。

我们与人沟通,若要用最感性的方式来讲理,还要擅于说故事,擅于描述、突出情境因素。

最近有人和我谈到所谓后现代文学,并向我邀稿。我的文学底子很差,绝不敢造次,所以稿约我是推掉了;不过,我还是思考了一阵子所谓的『后现代』。

后现代文学我肯定是不懂得的;可是因为长期担任企业培训讲师的缘故,特别是我所讲授的课程包括行销与顾客服务,所以我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发现,其实『行销』本身不就是一种沟通文学吗?而后现代的行销却也的确与传统的行销有些不同――这也许也可以算是一种广义的后现代文学吧。

后现代行销是什么呢?窃以为行销大师高汀(Seth Godin)在2003年所出版的一本书:紫牛(purple cow),应该最可以为代表。高汀在此书中强调,行销、建立品牌其实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讲说一个个的故事,故事越真实,且能把故事说的越好,行销就越能够成功。

如果我们以进入21世纪之后,为后现代行销的起点,那么,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大家一定印象还很深刻。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年国际电子商务巨擘电子湾公司(E-Bay)初到台湾,拍了一支(其实是一系列)所谓的『唐先生打破花瓶』的电视广告,轰动一时,连e-bay都已退出台湾市场多年,大家几乎都还记得这支广告。

如果行销是一种高档次的沟通(因为要面对整个社会),都必须如此擅于说故事,那么,个别的、一对一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然也要会说故事,而且越会说故事,沟通就越容易成功。

但是,故事要说的好,尤其若想要让听者动容(这样沟通当然已经成功一大半了),并不容易,以下两点应是其关键,特分析给大家参考:

一、要突出情境因素(过程),不是结局(结果)。

会说故事的人,一定懂得如何去铺陈整个故事的情境因素。

这情境因素的铺陈不可以太白、太直接,否则一来太强烈,听者会反弹(会产生防卫心理,因为你的意图太明显);二来故事中间就难以有所转折,就不容易吸引人。

比如说,日本有名的推理动漫――柯南;几乎一开始都是柯南和毛利小五郎及其女儿出去渡假,是一个很平凡的背景(也就是说,一开始其情境因素的铺陈是很平淡的),但是,回程中,转折往往开始出现,可能车子抛锚了,可能毛利临时接到一通电话等等,他们只好转而借宿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然后,最大的转折就出现了――因为通常这时候都会发生一个命案,于是名侦探柯南就开始办案了。

但是,如果千篇一律的过程多半如此,『柯南』这个动漫怎能吸引人呢?重点就在于其对情境因素的铺陈的技巧极高,在前半段平凡无奇的过程中,都预埋了后半段破案的线索,而且多半都出人意表,所以就让人百看不厌。

所以会沟通的人,不但要会讲故事,尤其要懂得如何铺陈情境因素。

二、情境因素的铺陈,是要不凿痕迹的让对方觉悟。

但是,说故事并非沟通的本意,而是沟通的方法。
所以会沟通的人,所谓的说故事,以及故事中所有情境因素的铺陈,都要聚焦在:让对方在此情境中自我觉悟。(所以沟通才能成功)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处除三害,周处听说地方有三大害,于是立志为地方除害,上山杀老虎、下水诛蛟龙,却不知第三害就是他自己――所以第三害最难除,除非他自我觉悟。
以色列的历史上也同样有个典型的例子,那是大卫王看上别人的妻子,于是设计谋害死她的丈夫,把她夺过来;此事记载在旧约圣经撒母耳记下篇第11章,接着第12章,神差遣先知拿单去让大卫知罪,拿单就是说了个富户人家还抢隔邻的羊的故事,让大卫知罪;这段圣经描述很细腻,当拿单讲完那富户人家自己家里一大群羊还去抢隔壁人家的羊时,大卫很生气的说:这人该死;没想到拿单接着说:『你就是那人』。

这种透过情境因素的描述,让人自我觉醒的沟通方式,起初不会让对方产生防卫心理,因为起初他绝对不会想到你要说的是他;而最后你又可以不凿痕迹的让他自我觉悟,替他留足面子;所以不但是可以让沟通成功,而且完全不会破坏关系呢。(2010.1.19)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