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骂别人之前,先弄懂对方说什么、自己骂什么!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信经常使用网路的朋友应该或多或少都有过(或至少看过)这种经验,特别是在bbs上,经常会有两个人或两造阵营打起笔仗。这些笔仗有些说真的还挺有深度与价值性的,如果读者顺着两方甚至多方人马的思考逻辑一路走下来,真的可以澄清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但我也看过不少笔仗到后来其实是两方人在对骂,一方骂另一方人身攻击,另一方则可能回应说「多回去念点书再来狂吠」;或是说某一方在没有完全理解原作者撰写该文的用意与目的时,就贴出一堆批评的话,因而引发原作者的不满。

最近我在网路上又看到一篇声援某性别研究教授的文章。每次看到这类的文章,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阅读那些声援文章,去弄清楚那些大声疾呼去声援某人或某事的人,究竟他们的理由是否具有合理性?此外,另一项令我感到兴趣的,就是想要了解那些以实际行动前往声援,或拒绝给予支持的人,他们是否清楚自己之所以支持或反对的原因?与以往我所见的留言版相类似地,两方人马吵了起来!争执的焦点好像不是「声援或反对的诉求」,而是彼此责骂对方在没看懂各自论点的情况下,就妄下断语,甚至做人身攻击!

事实上,人类在认识外在环境的过程中本来就会以既有认知基模去解读外在的讯息,这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不得不的现象。例如,如果我们没有色彩的认知基模,就没办法将外在的各种光谱具体化成各种色彩语言;如果我们没有中文的语言结构基模,就无法听得懂华语。但过度依赖认知习惯或基模的结果,将使得我们在阅读或聆听他人的意见时,一味地固着自己的期待去寻找文章或话语中符合自己的期待的内容。如果对方没有处理到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或解答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就觉得该篇文章或那一场对话「没有内容」或「没搔到养处」。

我自己以前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是这样。常常会戴上某附眼镜,或是以某个我觉得比较喜爱的老师的观点去评断某一篇文章。但是有一天有个老师跟我说:当你批评某天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从作者撰写该篇文章的初衷来评量?固然你评断的内容也不是什么错,但是如果作者撰写该文的主要用意根本就不是处理你所关心的问题,而是希望探讨其他议题时,你的评断就会显得没有意义,这就好像某个补习班是在教授英文,但是你却用数学的指标来看他们教导有没有成效,这类的评断不但不公允,而且好像鸡同鸭讲一般不会有交集。

就像在认识信仰的过程里里,有些人读圣经是用自己的习惯、文化去阅读,而不是从犹太人的历史社会背景去诠释圣经作者撰写这些经文背后的精神,所以常会有误解作者真正用意的情况发生。或是有些人批评基督教或基督徒过于保守,每当听到这类的批评时,我那种特殊的兴趣就会冒出来,我会想要听听:他为什么认为基督教很保守?如果基督教真的是保守的,对人类生活是好还是坏?如果这种保守的结果将为人类带来不幸,批评者能不能提出更好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既能避免基督教的缺失,又能实现达到他预期的理想而没有后遗症?

举个例子吧,有些人很喜欢批评保守主义者只造福某些利益份子,而牺牲了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先假定这样的说法成立,但我忍不住想问:保守主义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不是也是想捍卫某些他们认为人类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因为任何政策或理论总有缺陷,因此导致一些人可能在这样的主张中受害?现在如果批评保守主义的人能同时留住保守主义者所珍视的东西,同时又能规避保守主义的伤害,相信聪明的人一定都会接受这样的高见,不是吗?但问题就在于批评者往往只知道指责保守主义的缺失,而又提不出更好的替代措施,最糟糕的是,那些批评者甚至连保守主义者所珍视的东西都保留不住。

因此,期盼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批评别人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聆听对方的声音,弄清楚对方提出某种主张或采取某些行动的初衷何在,并且抱持一颗「同理心」而不是「虚荣心」去给予对方建议。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恶质的冲突对立可以减少很多,也才真的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相反地,如果动不动就扣对方帽子,或用一些看似具有批判性,但实质上却连使用者都搞不清楚那些用语真实意义的话语来谩骂对方,结果只会把生活搞得更乌烟瘴气罢了!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