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1.04.10
前些时候在学生的推荐下,看了电影《亲爱的医生》。该片所描述的是缺乏医疗资源的日本偏乡,好不容易招募到一位老医生,这位医生不仅能医居民的大小病,更关心病患的心理与生活感受,因此三年下来不但受到居民的爱戴,也得到诊所护士和实习医师的尊敬。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某一天这位老医生失踪了,后来经由警员抽丝剥茧才发现到原来这位老医生根本是个无照行医的冒牌货;更令人吃惊的是,与他一同工作的护士和实习医生其实早就之道这件事情,但却迟迟没有揭穿他的底。
故事发展到后来,侦察的警员发现老医生之所以逃跑,主要是发现一位妇人罹患胃癌,但这位妇人为了不让在大都市的医院里工作医师女儿担心,所以要求老医生与她一同隐瞒女儿病情。老医生眼见妇人健康状况一天天恶化,但女儿却又将回到大都市的医院工作,他担心一年后当女儿回来时,可能连母亲最后一面都见不着。在内心道德交战的情况下,老医生才决定暂时离开这个乡镇。
当同为医师的女儿知道母亲的病况后,随即将她转介到自己工作的大医院诊疗,在强调标准作业流程、医学专业服务的大型医院里,或许这位妇人的身体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但从电影最后一幕这位老医师又巧扮成医护人员,与老妇人对望而笑来看,显然这个妇人最需要的,还是被当成独特的个体给予关心。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讨论的议题相当多,包括医学的专业伦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人际与亲子关系的危机等等,都是相当切中真实生活的思考点。但在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的,比较是「专业与生命的目的」。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检视了自己的专业关系,究竟什么才是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我有一个朋友和我一样是在国内念博士班的,现在在某大学任教,每次遇到他,我都会看到他为着SSCI和TSSCI的论文发表发愁。甚至每次在与他互动的过程中,也会听他提到学校其他留学国外的老师是怎样歧视他这个「土博士」。所以他告诉我,他一定要努力发表学术论文,让其他洋博士对他另眼相看。
显然对我这个朋友来说,能得到大学同僚或学术社群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但从《亲爱的医生》这部电影的故事中,我看到了相当不同的生命价值观。如果要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回忆片中最令人感动、羡慕的情节,相信多数观众一定都会提到老医生和病患之间真诚、互助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他所拥有的「医生」头衔,或是受到居民欢呼拥戴的那种「拉风感」。
虽然在医学专业领域中,精确的诊断、审慎的用药都是相当重要的,为此,认真投入医学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医疗工作的「专业」到后来被等同于「标准操作流程」,而忘记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才是它的终极目标,所剩下来的就仅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套装知识,以及具高度封闭性、自以为是的文凭、职称和官衔体系。倘若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只知道盲目地拼SSCI、TSSCI论文积点,以获取某某领域的权威头衔,却忘记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在改善人的生活,结果就只会让自己愈加陷入冰冷的学术机器中空转,最后甚至成为「学术论文奴隶」的成瘾行为而无法自拔。
事实上,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我觉得一个大学老师觉得即便没有炫丽的文凭或等身的着作,只要愿意真诚地关心学生,认真地准备上课的东西与回馈学生的作业,还是可能获得来自学生的肯定与友谊。至于从事学术研究,只是帮助我更清楚生命目的和理想群我关系、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工具」。
虽然拥有名校文凭或着作等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凭藉着它们我们还能被冠上功成名就的「光环」,但如果我们的只有这些有形的文凭和头衔,而忘记「人与人的对待」才是生命的核心目标,别人与我们互动的内容就只会是这个外在的「光环」,而不是我们内在最真实的「人」。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