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3.07.28
不晓得大家在医院吃饭如果找不到筷子、杯子、汤匙,会寻求谁的协助?院长、医师、医检师、警卫?相信多数人应该都会找「小姐」帮忙吧!也因为这样,就像一位护理师在网路上写到的:
「如今病房的护理站,却也已经成为『接待柜台』,而且是个万物俱全的地方。病患没有筷子,我们要提供筷子;没有杯子可以用,我们就要生出来;吹风机、微波炉、台灯....;甚至,护理站应该需要具备酱油、盐、辣椒酱、吸管。我们拿不出来,还要被说『你们怎么会没有,都不用吃饭喔?』我想告诉你,我们要吃饭,我们也很想准时吃饭,但是我们常常过时吃饭甚至没有吃饭,我们却也要关心你们吃饱了没,吃了多少』」。 (资料来源: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nform/complain_a2.php?no=110905003)
事实上,护理师在医院里遭受不合理对待(包括医院体制和病患及其家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因为这样,许多护理科系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导致台湾护理人力严重缺乏。当然,护理人力长期缺乏的原因很多,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护理师被「万能化」和「禁声化」,乃是当中不可忽略的原因。
首先,从医护「知识的权力」来看,因为医师长期以来不断宣称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懂医学的人,对多数民众而言,「医学知识」被等同于莫测高深、薪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代名词。在医师被「神格化」的情况下,民众和病患对医师赋予过高的治愈期待,就连医师忽略自己的感受、曲解了病情也不太敢吭声;反过来说,医生们心中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好的医师应该要聆听病患的声音甚至建议,才能充分了解不同体质的病患需求,给予适切的医疗协助。但问题是,「医师专业」的神格化光环,经常让他们不见得「愿意」或「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于是医病关系之间就很容易陷入彼此担心与恐惧的陷阱。
那么这股「恐惧」该如何处理呢?当然被赋予「天使」的护士或护理师就是最佳人选了!从传统社会家庭内女性的照顾者角色,到专业分工社会中医疗院所内的护理人员,「女性」和「护理师」一直承载着照顾者「吃苦耐劳、尽忠职守、关怀爱护」形象。所以病患走出诊间或在病房内有问题,如果不敢询问「神格化的医师」,最常求助的对象就是「万能的天使」,也就是具有传统「吃苦耐劳、尽忠职守、关怀爱护」的护理师。
当然,本来「人」的工作就是极度复杂,特别是住院的病患,即便无关乎医学知识的日常生活的琐事,都会出现在病患需求里。当对医疗院所的物理环境或管理制度不熟悉的病患或家属住进医院后,那种陌生感很自然会提出一堆的需求和情绪。这时候谁要去解决呢?在医院成本考量,不可能规划专职「生活协助人员」的情况下,我们的「万能天使」自然又扮演在家庭中「母亲打理一切」的角色,帮忙病患完成这些琐事。
最后,回到扮演护理角色的护士或护理师身上,我们的医护教育体制如何栽培她们?记得以前曾在护理系的在职专班教过通识课程,每一位来上课的学生学习态度真的都很认真,令我佩服;但换个角度来说,也因为大家的服从性很强,导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和勇气。也或许是长期以来社会将护理师过度「天使化」,导致民众与护理人员自己都认为护理人员本来就是该逆来顺受,即便遇到不合理的对待也要忍气吞声!如此一来,面对不合理的医疗体制现状,「禁声化」的态度与行为是否只是让自己不断沦为压榨自己劳力、复制不合理体制的结构共犯?
最近在各大医院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宣传海报:「请不要叫我「小姐」,请称呼我『护理师』」。这样的动作无非是护理人员在向社会大众宣导「尊重护理专业」;但如果真的希望护理专业能能够获得大众尊重,势必得从整个医护管理结构、医护(学)教育价值观,以及调整民众的价值观同时着手才有可能。对一般非医疗专业背景的民众来说,避免「万能化」护理师,或许是我们比较容易可以开始着手进行的。因为唯有医护人员被合理且尊重地对待,当我们需要他们给予医护照顾时,才有可能得到更专业且合宜的服务。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不带口罩的医生
西瓜的疗效
代理孕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