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23.09.24
图片提供/123RF
掌声只是附加的红利
暑假期间我跟一个大学生聊天,讨论到什么才是大学生值得做的事?他问我:「老师,我虽然不认为一定要去做赚大钱的工作才能受到尊重,但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做偏乡教育、街友权益倡议或弱势服务这类的事,才能获得自信心或被人觉得很厉害?」
我说,其实我不觉得一定要做偏乡教育、街友权益倡议或弱势服务,才是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甚至做这些事,也不见得可以获得自信心。因为,当我们整天想着别人怎样看我们、期待我们做出些什么惊人之举,甚至没掌声我们就无法判断什么才是自己最享受的人生时,就可能活在依赖别人掌声的空虚和焦虑中。
这时候,我们做这些事得到的喜悦与成就感与这些事本质无关,而是换得的外在奖励。就像德行伦理学家A. MacIntyre所说的:完成一件事的主要动机,如果是换得外在环境某些偶然性的好处(例如赞美、奖金或升迁等等),当其他地方提供更高额的奖金、更响亮的掌声或是更甜美的赞誉,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跳槽过去。
久而久之,我们就很难因为解决某项长期的沉疴而感到雀跃,更难好好享受做一件事本身的价值感,当然我们也不会珍惜一路上跟我们打拼的伙伴或亲人,因为我们最在意的都不是这些。
另外,也很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外加奖励常有高度炫耀性、排挤性或占有性,某人得到越多,其他人就只能分到越少,所以长期依赖它们生活的人很容易深陷过度自责和猜忌他人的焦虑中。
相较之下,能明白做一件事本身意义与乐趣的人,努力找寻更好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成就感来源,他们甚至会愿意放下面子,与周遭不同专长或价值观的人合作,以便研发更好的方法。因此,当这些人创造越多成果,其他人也会雨露均沾地分享甜美果实,而不会遭受排挤或伤害。
我心目中真正的专业与人生意义
听完我落落长的分享,这位大学生接着问:「老师,我听完你的话,很好奇究竟什么才是你所说的『内在动机』?另外,真的有人完全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不需要掌声吗?」
我说:「其实我也有虚荣心,有人要给我掌声,我也不会拒绝,哈哈!但是我希望可以慢慢努力不靠掌声确立方向或得到力量,而是把它们当成附加红利。你长期投入助人志工,相信也经历过某个身陷困境的人因为你的陪伴,打开了人生视野,而我们也从整个过程中一起成长。有过这样的经验相信就明白一起成长的喜悦,比起掌声更值得我们珍惜与追求。」
大学生点点头……于是,我接着又分享了自己在人群工作中很重要的关键意义来源。就像我在扮演社工师或老师角色时,常会感受到高度挫败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背景所衍生的特殊性格,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家人或伴侣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于是,过于紧密的关系期待或凡事要替对方做决定的冲动,不仅容易让彼此窒息,以致想逃离这段关系;当自己无法达成这种关系期待时,也会对自己和对方产生高度失望与分离恐惧感。所以我很喜欢J. Vanier说过的一个有趣比喻,他说:
亲密关系的空间就像是我们把两只手掌侧端合起来,捧着一只受重伤的小鸟。当我们把两只手掌完全摊开,小鸟可能会急切地拍动翅膀,接着就掉下地上死亡了。但如果我们把两只手掌密合,小鸟又会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不断挣扎而让原来的伤势更压严重。
所以,无论是何种人际关系的空间,都必须是我们两只手掌不完全打开,也不完全阖上,而是随时观察我们与受伤小鸟之间细腻的互动,从它的反应调整手掌的开阖度,这才是一个能够保护并给它生长的空间。这种基于信任产生的相互关心与自我调整,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专业,也是前面所说的「内在善」。
人文思想背后的信仰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一位牧师曾经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当他听到我近几年都在运用生命叙说的方法陪伴高中生与大学生建立自信,便皱起眉头说:「敏雄,你这样做会不会让学生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结果』,而不再追问这些好成果背后上帝的带领与祝福呢?」
这个问题也曾困扰我许久,它挑战着我能否同时认同社会学、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当下因为我还没想清楚要怎样跟牧师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只是点点头说:「我可以了解牧师的担心。」
回到家,我花了些时间好好沉思了一下,写下底下这些内心真正的想法。我发现自己无论在扮演老师或社工师的角色时,使用的知识确实以哲学或社会科学为主,毕竟这是多数服务对象也能理解的知识语言。但是在操作这些知识的同时,我内心还有另外一套知识,是关于「人与上帝」的知识,也就是基督教神学。
这种用基督教神学反思哲学或社会科学使用过程的感觉,就像C. Milosz对「爱」的描述一般传神,他说:「爱」是学着如何以远观的方式看待自己,好像看着远方的事物一样,因为我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
我既非无限发散热能的太阳,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如果我将自己放在无止境发散光与热或宇宙中心位置,坚持我的生命一定得这样才有意义,那么必然会在失望、挫折、妄想与愤怒中死去。
可是当我能体悟到「自己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没有一只小鸟或一棵树比我更重要或不重要,我就能更怡然自得地活着。虽然我对小鸟或树木的感受了解有限,但我知道小鸟或树木不必担心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更无须掌控万物的秩序,它们只需要好好地「做自己」,跟随上帝创造万物的自然力量,就可以展现出它们的价值。
从Milosz「爱的小诗」我深切地体悟到,帮助我和周遭人解决生命重大问题的工具,确实是哲学或社会科学;但这些人类历史上累积出来的知识依旧有相当大的局限。所以认识上帝、跟随上帝才能知道自己合宜的人生位置,在自己的职分内善用哲学或社会科学知识。
反之,如果我因为虚荣心或权力欲望高涨,不断透过各种方法想控制他人或消灭自己不想要的苦难,结果反倒会陷入无止境的相互伤害、压迫控制与遍体鳞伤的伤痛。因为想要抓紧不放背后的动机,正是出于匮乏的恐惧及虚荣的焦虑。
参考资料
1.Nouwen, H.(2016)。爱胜过恐惧:进入亲密、丰盛、狂喜的生命(陈逸茹译)。台北市:校园。
2.Nouwen, H.(2019)。心灵爱语:经苦痛、历自由(彭淑怡译)香港:明风。
3.Palmer, P. J.(2021)。岁月的恩典:拥抱美好的老年时光(陈世佳、林允箴译)。台北市:心理。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美善的滋味——诗篇第三十四篇
无所匮乏的生命——探索诗篇第二十三篇的深邃智慧
美善的滋味——诗篇第三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