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哭了》(Jesus Wept),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图片来源/Brooklyn Museum)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失望中的盼望系列的第三章。 我深知你可能会在深感悲痛的时候读到这篇文章。当然,你也可能只是对悲伤的主题有兴趣而已,或者你可能是有特定身分的人,经常需要帮助处在悲伤与难过中的人,例如长老、辅导员或是教会会友。但有些人可能是在深感悲痛的时候读到这篇文章的。我在一开头要说的是,我知道在墓园里教导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墓园里,比起写在书面上的言词,眼泪是更好的陪伴者。悲伤的读者啊,我想要在开头这边说:「我很遗憾。我们一起在悲伤的时刻聚集在圣经旁边,并让主张开双臂拥抱我们,让我们听他邀请我们来做他百姓做过、也将持续做的事(会一直持续到没有眼泪的那一天)——也就是哀恸、痛哭和哀伤。 没有节制的悲伤? 我必须从一个看似奇怪的地方开头,盖因悲伤在这个时代是非常被人误解的。哀伤,虽然很常发生,却被认为是一种持续性的、没有节制的、情感上的发泄,是难以遏止之黑暗与悲伤的开始。这就像是一个人想要用拳头打一面石墙;一般情况下,这个人为了自己的拳头和这面墙的缘故,并不会想要这么做,但是在被怒气冲昏头的时候,却非常想要让这两者都受损。人们常以为哀恸与愤怒在这方面是同样的:都会让人失控,让人粗心大意,让人的生命被从来不想见到且一直致力避免的事情危及。 但是圣经说的哀恸并不是没有节制的难过或情感。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书信中这样辅导悲伤的基督徒,说: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3-14) 保罗在这里给悲伤定下限制,提供教义来引导他们的哀恸。他在墓园里纠正人、教导人。对上帝的应许有盼望、有稳固且超自然信心的人,在以合乎圣经的方式哀恸的时候,会与没有盼望之人的哀恸不同。同样的模式也出现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信中,他在该信对照了两种对于罪的忧伤,说:「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林后七10)圣经中许许多多有关哀伤的诗篇和书卷都显示艺术上的明确性和神学上的深度,这表示说这些内容并不是在没有节制的情绪发泄或某种悲伤意识中写成的。合乎圣经的悲伤,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悲伤,而是明确的、有计画的、并且是受圣经管理的。 现在我们虽然在墓园里哀哭,但将来耶稣回来时我们将欢喜雀跃。 悲伤的真相 在现代人听来或许会感到很矛盾,但其实,「情感」如同理性的陈述,都同样有对错之分。请注意,我所谓的对错之分指的是正确性,而不是正当性。我们的情感有正当性,是因为我们身为可以经历到深层感觉的(同时也是有限且堕落的)受造物。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是非常奇怪的异类。有人可能对某个复杂的情况感到一种合乎正当性的情感,而时间久了之后,这个情感又变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情感。举例来说,当你身边有个人很年轻就死了,你可能会因他英年早逝而感到愤愤不平,但随着时间过去,原本愤愤不平的感觉最后可能会转变成感恩,感恩上帝让你拥有跟这个人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愤愤不平的情感和感恩的情感都同样是正当的,虽然终极而言,当你面对一位把万事都处理得当、且不欠人生命、也不将人的生命过度延长的上帝时,「感恩」才是比较恰当的回应。总之,正当性与正确性是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天生就会有情感,而且这样的情感是即时且经常会有的。但是,在时间过去、真相显明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些特定的情感之所以会产生,完全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误导,而且这样的情感完全是不合宜或错误的。 说了这些,我要再次提到我刚才说过的:情感也是有对错之分的。我们可以称某一个情感是错误的。保罗教导罗马的基督徒「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如果所有的情感都没有对错之分的话,那这个教导就会显得很奇怪,而且也会变成是不道德的。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当别人因着升迁、得到我们向往的职位而庆祝的时候,我们其实会被诱惑去感到悲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当我们私底下(或甚至有点公开)讨厌的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其实会被诱惑去感到欢喜? 对于这点,我们必须补充这最后一点:我们都是会给事情赋予意义的受造物。我们并不会只是单纯地看着事情发生。我们会给事情赋予意义,会把生命中遇到的事情归类到好或不好、公义或邪恶、美妙或丑陋、罪孽或圣洁的类别里。而真理的上帝呼召我们作宣讲他真理的百姓,也赐了情感给我们,要我们正确地把这些情感赋予到我们生活中所经历到的各种事情上。用更精准、更聚焦的方式来讲这个主题,就是说悲伤并不只是一个正当的情感,同时也应当是个正确[或译:合乎真理]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照着圣经的教导将悲伤这个情感用在真正该用的事情上。悲伤,就跟教义的论述一样,有非常明确的对错之分。 不要忽略这件事:合乎圣经的悲伤与哀恸,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说的悲伤与哀恸相比,显得十分罕见。合乎圣经的悲伤,并不是没有节制地发泄难过的情感,悲伤并不是凌乱且无法理解的。正如情感的表达有对错之分,同样地,悲伤也不只代表我们可以合理地流泪。悲伤是上帝赐给他百姓的礼物,就像撒在地上用来指路的面包屑一样,引导上帝的百姓走向喜乐的筵席。 我们悲伤的救主 要检视基督教的悲伤,最佳的方式就是观察基督的悲伤;他是伟大且完美的人,他表达出深刻且总是真实又敬虔的情感。在拉撒路的死与复活这个事件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例子,这例子指出耶稣在何时何地表达出他最深层的情感。 这个记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耶稣跟门徒在一起的时候得知拉撒路死了、他后来跟拉撒路的姐妹对话、以及他施行神迹使墓穴中的拉撒路复活。和我们所想的相反,耶稣选择在坟墓前流露他最深层的悲伤与哀恸,而不是在一开始听闻拉撒路过世的时候,也不是在他跟拉撒路的家属待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悲伤与哀恸——「心里悲叹,又甚忧愁」(约十一33)、「耶稣哭了」(35)、「又心里悲叹」(38)——发生在这个记载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之间,是在他跟马利亚与马大对话之后的,而这样的悲伤与哀恸也代表着一个序章和前奏,预示着他在拉撒路的坟墓前即将与死亡展开的战斗,也预示着他必定会赢得的胜利。 华菲德在其着作《主的情感与生命》(The Emotional Life of Our Lord)中指出,耶稣的悲伤并不是哭得唏哩哗啦的那种悲伤;相反地,希腊文经文所揭示的是,耶稣以眼泪来流露很有节制且真实的哀伤、哀痛与悲伤,尤其是对死亡本身所怀的愤怒。 但是那令他撕心裂肺、无法压抑的情感,就是义怒。然而,他就连这样的愤怒,也是非常节制的……约翰让我们了解,我们的主在表达愤怒的时候,是很有节制的:他表达出来的愤怒远远不及他实际上的愤怒……马利亚和她的同伴所表现出来的忧伤使耶稣感到愤怒,因为这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死亡的邪恶、不自然和「暴政」(正如加尔文针对38节说)……他愤怒的对象是死亡,以及那在死亡背后、掌控死亡权势的恶者,也就是他来到世上要摧毁的那位……因此,拉撒路的复活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神迹了,而是——正如在这整段记载中所呈现的那样(尤其是对照24-26节)——一个决定性的实例和耶稣战胜死亡与地狱的公开象徵。 华菲德用这样生动的方式所要描述的,就是合乎圣经的悲伤与哀恸;耶稣在他朋友的坟墓前这样的悲伤与哀恸是刻意有所节制与流露的。弥赛亚这般对于死亡展现的情感是合宜的且合乎圣经的,不是屈服于死亡,也不是假装出来的,而是充满悲伤的愤怒之泪;这就是罪、死亡和魔鬼的征服者在对地狱之门展开必胜且猛烈的攻击时展现出来的情感。身为耶稣的跟随者,我们也要跟他一样,对罪、死亡和撒旦的作为表达这种清楚且意义深远的悲伤。 合乎圣经的悲伤,是与义怒、义愤混在一起的悲伤与哀恸。我们的教义告诉我们耶稣的国度已经开始、但尚未完全;现在我们依然会因为圣徒的死而流泪,但到了那天就不再如此了(启二十一4)——当这些合乎真理的教义被教导的时候,悲伤与哀恸就会呼应这些教义,让心智与情感结合,赋予君王耶稣与罪、死亡和魔鬼战斗持续赢得的胜利情感上的意义。现在我们虽然在墓园里哀哭,但将来耶稣回来时我们将欢喜雀跃。哀哭与欢喜都有各自的顺序:先是哀哭,然后才是欢笑;先是坟墓,然后才是复活。
本文最初发表于《桌边谈》杂志。 乔・霍兰德(Joe Holland)牧师是弗吉尼亚州里奇蒙格里姆克神学院(Grimké Seminary)的编辑主任,也是美国长老教会的教导长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