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母耳膏抹大卫》(The Anointing of David by Samuel),弗朗索瓦-莱昂・伯努维尔(François-Léon Benouville),1842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当耶和华厌弃扫罗作王后,就对仍在为扫罗悲伤的撒母耳说:「你为扫罗悲伤要到甚么时候呢?我已经弃绝他为王统治以色列了。把你的角盛满膏油,然后去吧!我要差派你到伯利恒人耶西那里去,因为在他的儿子当中,我已经看中一个为王」(撒上十六1,环球圣经译本)。 撒母耳马上意识到神给他的新任务是一个可能危害自己性命的差事,因为「如果这个消息传给扫罗知道,对他是叛逆的行动」[1]。也有学者认为「有可能扫罗已经开始设立一个间谍网,以确保没有人起来反对他而他不知道」[2]。 面对撒母耳的迟疑,神没有责备,而是「回应了他的担忧,叫他带上一只母牛犊,这样若被问及此行的目的,他就可以说他来伯利恒是要向耶和华献祭(撒上十六2)」[3]。 撒母耳的问题得到解决了,但读者却免不了产生一个疑问:神要撒母耳以献祭为名去伯利恒膏新王,这办法是不是在教他说谎呢?曾藉巴兰之口宣告「神岂是人,怎么会说谎?」(民二十三19,新汉语译本)的神在差撒母耳去膏新王这件事上是否「言行不一」,违背了他「不撒谎」(民二十三19,现代中文译本)的宣告呢? 要判断这问题,先要定义甚么是「说谎」?哲学家会说:「说谎,即是说与真理相反的话」,且认为「人们不会对着空气说谎,谎言总是对着某人而发的」[4]。 神学家则认为「谎言」除了是「不真的陈述」,这种陈述也「侵犯了对方对真理的权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十诫中「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出二十16)这诫命[5]。 回到神告诉撒母耳可以带着母牛犊去伯利恒执行膏新王任务这事,「献祭」确实有「掩人耳目」的效果,但「献祭」这事本身却不是「谎言」。有长老就说:「撒母耳带一只牛犊去,是真的要给耶和华献祭,撒母耳只是把第一个目的隐晦不言」[6]。 因此,问题就在于撒母耳有没有义务把他此行到伯利恒的目的和盘托出、无保留的告诉所有人,甚至包括可能因知悉此事而危害他性命的扫罗王? 如果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没有义务也不必要向所有人公开他的想法或计画,则是否对他人揭露所有资讯,其权利其实在于当事人自身,即使不公开也不构成说谎。 撒母耳在此并没有蓄意捏造虚假的事,他只是保留此行神所交付他的工作不让外人知道,以确保自己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不致受到干扰,或因为膏立新王这敏感的政治性行动,造成自己或其他人的危险;而这样的风险也的确在后来扫罗对大卫的追杀中从疑虑变成了事实。 不过,不是所有情况下人都可以选择不揭露资讯,例如在二手车或房屋买卖过程中,出卖人对于重要的交易资讯(如是否发生重大车祸、泡水事故或死亡事故),其实就有揭露的义务。在类似情况下,我们也不认为撒母耳膏新王这个案例,可以成为我们为了卖更高价钱隐瞒(不揭露)的藉口。 学者认为「谎言」是「有欺骗意图的自愿说话」,也是「有意图欺骗一个有权利知道我们真理的人」,「被欺骗者,无论个人或众人,必须有知道真理的资格」[7]。 神已决定终结扫罗王朝,在另膏新王这事上,扫罗没有权利知道神选择哪个人接替他的王位。早在扫罗违命献祭后,撒母耳就对他说:「现在你的王国必不长久!耶和华已经寻到一个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为自己子民的君主,因为你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吩咐」(撒上十三14,环球圣经译本);他违背灭绝亚玛力人的命令后,撒母耳也再次对他说:「今天耶和华把以色列国从你身上撕开,赐给一个比你好的人」(撒上十五28,环球圣经译本)。 撒母耳不必向所有人交代他此行到伯利恒的真正任务,他选择不揭露膏立新王这敏感资讯,也就不能粗暴的视为说谎,而是为完成任务并保护他人必要的权宜之计,指示撒母耳献祭的神自然也不是在「教」他说谎。 我曾冒险前往摄理教会某大学聚会点考察,虽然我没有揭露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获取关于摄理教的一手资讯,以更好帮助基督徒防备这异端;但事前联络某传道师时所表达对其教义的「好奇」,并不是谎言,到访后我也上了摄理教《三十个论》的其中两堂课。 今日若要进入「创启地区」(Creative Access Nations)这种「不欢迎基督教宣教士进入」的穆斯林、共产或独裁国家,其实也可能会面临类似撒母耳遭受的威胁。若宣教士审慎评估动机、处境与后果后,选择保留某些资讯不揭露,或许也不该一律视为说谎。 我相信到伯利恒膏新王这任务既是神所交付,即使不用献祭掩护,神也能保守他的仆人完成使命。但诚实不等于无保留的揭露一切资讯,因此神给撒母耳的指示不是「教他说谎」,而是以策略避免扫罗的敌意,这故事也不是「鼓励欺骗」。 但我们总要记得,诚实是神非常重视的价值,神要我们讲真话。带着罪性的我们容易替自己不说实话找藉口,因此,不要把说谎当成无关紧要的小事,也求主保守我们不遇见(陷入)说谎的试探!
[1] 大卫•培恩(D.F.Payne),《每日研经丛书:撒母耳记注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9,页82。 [2] 伊凡斯(Mary J.Evans),《圣经信息系列 :撒母耳记上下》,校园书房,2015,页120。 [3] 罗伯特•范诺伊(J.Robert Vannoy)博士,《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第四卷上:撒母耳记》,恩道出版,2016,页221。 [4] 菲利普・卡佩(Philippe Capet)博士,《什么是说谎?》,开学文化,2024,页6、27。 [5] 白舍客(Karl H.Peschke),《基督宗教伦理学(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页384-385。 [6] 邱义雄长老,《撒母耳记讲义》,迦密文化事业,2004,页134。 [7] 华德.凯瑟(Walter C.Kaiser)博士,《旧约伦理学探讨》,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7,页294-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