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我的邻人是因着我的爱的决定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如果我不愿意伸出援手帮助那正在落难中而需要帮助者,与他产生真实的爱的生命关系,那么我就不是谁的邻人,当然,也没有人会是我的邻人。

讲完他勾画的好撒马利亚人故事之后,耶稣问那位要试探他的律法师:走过那位受难者身旁的祭司、利未人与「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并立即救助他的撒马利亚人(路10:33-35),「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路10:36)。

耶稣的问题与律法师的问题正好相反。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路10:29),而耶稣问谁是那位落难而需要帮助者的邻舍。律法师想要从确定谁需要他的帮助来决定他应该向谁行善,而耶稣则是从你是否愿意向眼前需要帮助者伸出援手来界定你是否愿意成为行善者。律法师的「邻人」是需要帮助者,而耶稣的「邻人」则首先是愿意去帮助者;也就是,只有在你愿意向需要者伸出援手的前提下,你才可能与人建立邻人关系。

因此,耶稣的教训似乎是,不要问谁需要我帮助,而要问我是否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耶稣看来,问题从来不是谁需要我帮助,而是我是否愿意帮助眼前需要帮助者。换言之,问题不是谁是我的邻人,而是我可以成为谁的邻人。其实,到处都有我需要帮助的人,只是我常对之视若无睹,并未决定要成为他们的邻人。

如果我不能决定帮助那明确需要我帮助者,那么就没有人是我的邻人,因为我并不愿意成为谁的邻人,与人建立自由的爱的关系。我既不愿意是任何人的邻人,任何人也就不会是我的邻人。

可见,我的邻人是因着我的爱的决定而「创造」出来的,是我愿意与之建立救助关系而产生的。当我不愿意向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愿意与他建立爱的关系,我就没有邻人,无论他生活上与我多么亲近,我们又如何同属于一个族群。

邻人不是一种既定的关系,非由任何规则、伦常、秩序、系统、族群、组织所确立,当然更不是由生活空间关系决定。邻人不是系统或规则或空间决定我「应该」或「必须」对之如何如何的人,不,邻人是我愿意超越现实的种种规定、习性、偏见、群体、传统等限制而主动回应他当下需要并与之建立爱的关系的人,我也才是这人的邻人。若非如此,我就没有邻人,我也不会是谁的邻人。

对此,Ivan Illich (1926-2002)的见解深富洞见,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我的邻人是我选择的人,不是我必须选择的人。并没有谁应该是我的邻人的分类方式」。他的意思是,邻人是由我主动决定建立的一种自由的爱的关系,而不是由任何规则或制度或组织或族群加以分类决定的。

确实,邻人是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生命关系,而不是抽象的规则或制度或伦常关系。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的邻人,无论他现实上离我如何遥远,甚至关系如何恶劣敌对;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不是我的邻人,无论他现实上看起来与我如何靠近。这么说吧,只要我不愿意向那需要救助者伸手援手,不爱他,我就没有邻人。

正如上帝爱我们,愿意救助我们这些需要救助者,使他自己成为我们的邻人,我们也应如此与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建立邻人关系。其实,上帝正以需要帮助的受难者向我们显现,走到我们面前;而我们是否愿意向受难者伸出援手正是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上帝伸向我们的救赎之手的关键。

在这个意义上,罪就是转离眼前的受难者,转离受难的基督,转离上帝,不愿意与那位道成肉身的受难者上帝建立爱的关系(太25:31-46)。

总之,爱上帝与爱邻舍不可分,因为上帝正临在于邻舍那里。由于上帝已然成了我们的邻舍,无条件地救助我们,那么我们也应成为他人的邻舍,全心帮助他们。这正是福音对我们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生命最为重大的挑战。

【延伸阅读】:
没有不受苦的爱
神爱罪人,不喜爱罪
去,把你的爱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