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上帝在试炼、试探和试验中的旨意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埃及人在海中淹没》(The Egyptians Drown in the Sea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1866年。 (图片来源/WIKIPEDIA COMMONS


编者注:这是《桌边谈》杂志:试炼,试探以及信心的考验系列的第二篇。

有时试炼、试探和信心的试验是从我们自己的罪中产生的(例如诗篇一零六)。《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18.4明确指出,我们的罪可能会削弱我们得救的确据。

然而,罪并不总是试炼、试探和试验的直接原因。当我们的个人经验与我们对所认知的道德观和正义观的期望不一致时,要理解试炼、试探和信心的试验是最具挑战的。有时我们遭受试炼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罪。《传道书》和《约伯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恶人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义人却遭受难以形容的患难时,人就会向天空呼喊:「智慧人怎么会和愚昧人一样死去呢?」(传二16)为什么「义人照恶人所行的受报应,恶人照义人所行的得报偿」呢?(传八14)约伯的「朋友们」由于约伯遭受苦难就假设他一定犯了罪。他们根据「义人必然兴旺,恶者必遭祸患」的原则,推断约伯行了恶。然而,生活中的事并非总是那么黑白分明。雅各,保罗和彼得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难题。

圣经中关于基督徒的试炼、试探和信心的试验这一类的主题,雅各的教导是最多的。他写道,「我的弟兄们,你们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看为喜乐。」(雅一2)雅各在第12节及其后的经文中用了与这里相同的希腊文词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雅各此时心中想到的「试炼」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此外,请注意雅各用「各种各样的」来形容试炼。简言之,雅各说话的对象是所有经历试探、经历试炼的人。

雅各希望我们在面临困难时有正确的态度。当我们思考如何回应试炼时,雅各的答案很简单,却也令人惊讶:我们应该以这些试炼为喜乐,因为它们坚固了我们的信心,完善了我们的基督徒品格。总之,试炼会使我们的信仰生活越来越敬虔。

雅各说我们在遭遇各种试炼的时候「都要看为喜乐」,这很特别。但他要我们先对喜乐进行定义:这种喜乐是从上头来的,不是地上的;这种喜乐是拥有末世视角、属天视角的人才有的喜乐。

雅各称,基督徒在试炼和患难中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我们对困难有所了解,这是世界不知道的事。雅各之所以可以命令他的读者要喜乐,是因为这些试炼正为我们的生命催生一种必不可少的性格:坚忍。这是一种积极的品质。

但使徒的思考并没有停在这里。他还进一步思考坚忍的品格。雅各关心的不仅是发展一种美德,他更关心人品性的发展。他继续说:「但忍耐要坚持到底,使你们可以完全,毫无缺乏。」(雅一4)新约的教导不是要我们追求完美主义,也不是人可以达到完美的地步。我们在美德上的成就永远会是不稳定且不足够的。那么他的意思是什么?

我认为雅各是要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基督。读者们会记住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话:

他虽然是儿子,还是因着所受的苦难学会了顺从。他既然顺从到底,就成了所有顺从他的人得到永远救恩的根源。(来五8-9,新译本)

希伯来书这段话的焦点是耶稣为我们做最终的大祭司所做的准备。在希伯来书中,重点不在于抵挡试探;相反,这里的「完美」是指基督透过施行大能和积极的义使自己「适任」大祭司的职位。请思考这一点:我们的主克服了人与生俱来对苦难的反感。我们的救主、富有怜悯之心的大祭司拒绝了安舒的道路;相反,他为我们参加了一场争夺战,他顺服以至于受苦,好叫我们在遇到试炼和试探时都能将这些「看为喜乐」。他正在我们身上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的品性。

雅各写信给一些教会,这些教会有一些会友似乎错误地以为上帝必须对他们所受的试探负全部的责任,只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有主权的神(雅各一13)。然而,雅各希望他们认识到试探其实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且我们的父神只想给那些爱他的人各样美好的赏赐(17-18节)。

这些真理似乎也给使徒保罗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象。保罗描述了他从主那里得到的异象和启示,并用一根刺形容他肉体的痛苦,之后他说:「因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艰难、迫害、困苦为喜乐,因为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10)他和他的同伴遭受了患难,并称他们受到了「过于我们能忍受的压力」,以至于他们「甚至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我们断定我们是必死的了」。然而,保罗确认这是为了让他们「不倚靠自己,只依靠那叫死人复活的上帝」(林后一8-9)。

彼得在他第一封书信的开头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审判有趣的说法,听起来跟雅各的说法非常相似(见彼前一6-7)。彼得怎么会如此大胆地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有两个,这两个答案可以在更大的背景中找到。首先,彼得宣称基督徒是上帝新拣选的百姓(彼前二9-10)。其次,彼得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我们生活的终极叙事:在基督里得自由。这一点建立在上帝的子民出埃及这个背景里,但超越这个原始的出埃及,实现了上帝的子民从更大的捆绑——罪的捆绑中得到释放,这是我们的主赎回他选民的第二次出埃及。

在彼得前书的前两章中,出埃及记无疑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隐喻。出埃及的典故无处不在(尤见彼前一3-二10),包括逾越节,包括要人成为圣洁,包括金牛犊、赎回(被赎回)的生命,以及一只没有瑕疵的羔羊等(见出十二;十五13、32;利十一44、十九2)。彼得说基督徒不应该(像以色列人那样)回头看,而应该向「不朽坏的基业」奋勇前进(彼前一4)。为什么彼得的这幅画会用出埃及的主色调呢?可能是因为原始听众已经在他们的希伯来文圣经中领受过相关的教导了。这些画面为他的听众提供了基础,让他们可以类比先前上帝的子民和新拣选的基督徒社群,好看到两批人一致的道德标志是圣洁和爱(13-25节)。

彼得前书的这些段落慢慢浮现一个重要的原则:上帝在基督里为我们所做的事先于上帝命令我们回应此事。在彼得前书一章13-21节中,彼得从故事的结尾开始说起,第13节的「显现」( revelation)指的可能是基督的再临。此外,第17-21节以对基督的盼望为中心,是第14-16节中对圣洁的命令和劝告的基础。再举一个例子:第22节中要人彼此相爱的命令是建立在他的听众已经重生(第23节)的基础上,不是由于「能朽的种子,而是由于不能朽坏的,就是藉着上帝永活长存的道」。翻译为「重生」的这个动词是有意呼应第3节的内容的。

简言之,为了改变我们的心意,彼得用了很多隐喻,在这里用的就是出埃及记的内容。但他也希望我们思考我们作为上帝选民的新身份。彼得指示我们在信心中扎根,以此劝勉他的读者更追求圣洁。他这样作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在书信开头的那段话,帮助基督徒正确地看待他们所受的试炼:

因此,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彼前一6-7,新译本)




本文选自《试炼,试探以及信心的考验》系列合集。

布莱恩・艾斯德(Bryan D. Estelle)博士是加州西敏神学院(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的旧约教授。他的着作包括《出埃及记的回声》(Echoes of Exodus)。

【延伸阅读】:
软弱时的力量
恩典不是「祝福」,而是「关系」。
百合花的恩典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