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Ⅱ》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基督教的里长伯模式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基督教从西方欧美渡海来到台湾,落地生根以后,需要接受台湾的土壤滋养。所以,基督教就会变成台湾味。例如,台湾的教会到了农历新年,会保留发红包的传统,红包里面不放钱,却改成经文卡。再者,台湾的主日非常注重爱宴,主日后留下来吃饭是必要的,但是,在美国通常主日结束会友就各自回家了。

基督教台湾化以后,台湾文化转守为攻,变成主动型塑基督教。因为,台湾的基督徒开始考量,要如何做才能继续让基督教在台湾的土壤生存。无意之间,台湾的基督徒会输入更多台湾文化给基督教。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里长伯文化」。台湾是选举文化,如果要当选里长伯,就代表候选人要搞清楚里民的不同需求:有多少老人、有多少桩脚、有多少财源、有多少网军…。如果要选上里长伯,就要鞠躬哈腰,拜托再拜托。「腰软、嘴甜、态度好」是当选的秘诀。

当文化在型塑教会时,最好不要让基督教原有的本质被文化吃掉。但是,实际操作有困难。基督教有非常难以接受的一面,例如:末世审判、禁止拜偶像、只有耶稣是主,甚至是不要婚前性行为、反同。因此,反对同婚的基督徒也被骂没人性、歧视、甚至不注重人权。台湾的教会似乎很适合「里长伯模式」,教会是社区活动中心,里民有需要都可以过来找里长帮忙,举凡借葱、拖婴、打屁、健康义诊,都是好地方。

我的问题是,台湾基督徒对基督教的神,普遍认知是「有事情就去求」,我们怎么理解亚伯拉罕与神的立约?悲哀的,我们华人基督教的文化并不是立约文化,我们是交换文化。

【延伸阅读】:
当世界抢走了「心」,谁还在听「大道理」?
给传道人的一封信
寻找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