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你的世界不在魚腹之中,不在蓖麻樹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約拿在蓖麻下》( Jonah Under His Gourd),馬騰·范·黑姆斯克爾克(Maarten van Heemskerck),1561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6.25

約拿不是英雄,也不是激勵人的榜樣。在《約拿書》中,他唯一的閃光點,就是獨自在魚腹中安靜禱告。禱告的約拿,讓我們看到某一種盼望。

《約拿書》講述的故事中,充滿了衝突。那些衝突,深刻揭示了人心與上帝之間的張力。約拿的掙扎,顯示了他是可以改變和成長的。更重要的是,上帝持續幫助約拿成長。

信仰就是人願意被上帝改變,恩典則是讓人看到更大的可能——悖逆之人改變的可能,罪人悔改的可能,以及上帝的憐憫在最意想不到之處彰顯的可能。觀《約拿書》第4章後思考:上帝對約拿的期待,究竟是什麼?

生氣的約拿,和不生氣的上帝

約拿做了令所有傳道人都羨慕的事情:一篇信息,讓全城的人都向上帝悔改。

然而聖經卻說,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4:1)。

前面的經文說,上帝看到尼尼微城悔改,就不發怒了。「於是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爲,見他們離開惡道,祂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灾禍降與他們了。」(3:10)

上帝不發怒了,約拿卻怒氣沖天。

舊約時代,上帝的形象,是以公義、嚴厲爲主調。先知的形象則一直是充滿愛心。《約拿書》卻顛覆了這個傳統——《約拿書》的上帝是慈愛的神,祂憐憫、寬恕了尼尼微城的人。先知約拿却因此怒火中燒。

面對約拿的怒氣,上帝卻以理性和溫柔的口吻問:「你這樣發火合理嗎?」(4:4)

這句話,讓人彷彿看到一個場景:一個正在發脾氣的孩子,爸爸在旁邊看著他,保護他不做傻事。等他發泄完,爸爸很溫柔地問,你覺得你剛剛發這麽大脾氣,合理嗎?

父親溫柔且理性,是因為他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卻不等於孩子是對的。

同樣,上帝的不發怒,不是因為約拿的發怒是對的,而是因為上帝的愛。這份愛,給了約拿,也給了尼尼微城的人。

將上帝的可能性,限定在自己的理解裡

約拿為什麼會發怒呢?

首先,最大的可能就是民族主義,對尼尼微人的仇視。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而亞述是以色列的死敵。亞述對以色列人施加過極大的壓迫和暴行。約拿為此憤怒,無法理解、接受上帝對仇敵的恩典。

其次,可能是約拿的價值觀與上帝的心意發生了衝突。約拿認為,惡人應該受懲罰。不被赦免,才是公義的。他希望尼尼微被毀滅。然而上帝的憐憫,挑戰了他的價值觀,讓他感到挫敗和不滿。

再次,可能是看到之前的預測成真,造成了心理壓力。約拿說:「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麼?」(4:2)這表明他一開始就知道上帝會赦免尼尼微,因此他才逃避使命。他可能擔心自己作爲先知的話語落空,甚至因此被認爲是不可靠的先知……這加劇了他的憤怒。

最後,也可能是約拿內心有未被處理的矛盾,所以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歸根結柢,可能是忿怒的約拿,將上帝的可能性限定在他自己的理解裡。或者說,約拿沒有看到上帝更高的旨意,他困在了自己的情緒之中。

焦慮的時代,憤怒的我們

現今的世代,充滿焦慮。人常常活在一種無法控制的狀態中,彷彿有一根看不見的弦,隨時可能拉斷。當人無法掌控外在環境,內在情緒就需要尋找出口,而憤怒成爲最直接的反應。

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帶來的多重壓力,讓人容易情緒失控;對他人、自己或政府的期望未得滿足,會導致挫敗感和憤怒;目睹、經歷社會不公、制度缺陷,或個人遭遇不平等,會激發憤慨。

聖經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為什麼?因為憤怒如果不處理好,可能積蓄,成為苦毒和仇恨。

現今世代,社交網絡媒體常常會放大負面事件,比過去更容易挑起人的情緒。

「後真相時代」的表達,多追求情感宣泄,而不注重事實真相。正如勒庞写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所指出的,任何時代的領袖(包括現在的自媒體,如公眾號、YouTube上的),都是特別偏激的。偏激的觀點才具有煽動性,話語表達必須簡單粗暴,情緒明確,愛憎特別分明。這樣的人更容易在圈子內部得到擁護。為增加流量,就會表達更加偏激的觀點,負面表達往往更加極端,最終形成了只訴諸情感、不訴諸理性,以「負面偏好」為主的表達邏輯(註)。

於是人變得越來越忿怒了。以前說「憤怒青年」,現在有憤怒的中年人,還有更憤怒的老年人。

當然,不是說基督徒不應該對自身、對社會上的不公義事情視而不見。相反,基督徒應該保持適當的「忿怒」,而不是麻木和冷漠。

問題在於,當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適當的疏通和解决時,往往演變爲更深層次的抱怨、苦毒和仇恨。起初,這些情緒可能針對某個具體事件中的人,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抽象化,蔓延到周圍的人和環境。可能不再針對個別對象,而是擴散成為對家人的冷漠、對社會的不滿、對政府的敵意,甚至對上帝、對教會的怨懟和抗拒。

焦慮和忿怒,如同無形的荊棘,纏繞在我們心中,讓我們變得愈加敏感、脆弱、情緒化。於是,我們的判斷變得簡單粗暴,我們不敢想像和期待未來。

蓖麻樹困局和上帝之問

上帝是如何幫助忿怒的約拿的呢?

第5節,上帝溫柔問約拿,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就氣嘟嘟地出城,在城的東邊,爲自己搭了一座棚。

於是,上帝開始以實物教學的方式教導約拿。祂先是安排了一課蓖麻樹,爲約拿遮住陽光。聖經說:「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4:6)

這裡有一個強烈的對比:約拿因為上帝不滅絕尼尼微城,就「大大不悅」(4:1)。現在卻因爲一棵蓖麻樹,就「大大喜樂」(4:6)。

第二天,上帝安排蟲子把蓖麻樹咬死了。上帝還安排了烈日和炎風。被暴曬的約拿很生氣,又說極端的話:「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8)

這裡,我們看到的約拿極其情緒化,而且他的情緒完全圍繞自身的舒適與利益。也就是說,他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眼前的得失,不理解上帝的心意。

經文第9節顯示,上帝沒有嚴厲指責約拿,而是溫柔詢問:「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麽?」約拿沒有接受上帝遞出來的善意橄欖枝,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4:9)

即使如此,上帝繼續對他講道理:「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4:10-11)

好溫柔的上帝,好有福氣的約拿!

聖經敘述的約拿,任性、衝動、言辭不一,缺乏悲憫情懷,甚至缺乏對上帝的敬畏。上帝卻使用約拿身邊的資源,包括:風、雨、水手、大魚、尼尼微人、太陽、蓖麻、蟲子等等,幫助約拿成長。

有意思的是,所有資源,都順服上帝的命令和安排,唯有約拿這位先知,不僅沒有順服,反而反抗到底。

幸而,上帝以極大的耐心教導約拿,幫助他面對軟弱,拓寬他的國度視野。就像慈父耐心引導孩童成長一樣,上帝不在意約拿的怒氣與叛逆,依然塑造他,使他變得更加美好,讓他的視眼更加寬闊。

最後約拿怎麽回應呢?不知道!聖經敘述至此結束,沒有告訴我們約拿到底如何回應上帝的問題。然而我們看到了:《約拿書》最後的畫面,極具動感:上帝正在塑造約拿!

一個正在被上帝塑造和改變的人,怎能沒有盼望呢?

不要限制了上帝的作爲

《約拿書》很具顛覆性,主題信息和書寫方式都具顛覆性——舊約的十二先知書中,信息的中心顯然是上帝的審判,唯有《約拿書》,卻記載上帝對一個外邦城市的拯救。

先知書本來都講預言和聖諭的,但整卷《約拿書》裡面,只有先知短短一句預言:「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最後還沒有應驗。

更顛覆的是,上帝竟然使用一個缺乏悲憫情懷、情緒控制能力差、會賭氣的人——約拿,承擔這宏大的救恩叙事!

上帝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祂能動用卑微的人做大事,更能用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不要讓我們的過去、現實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恐懼,限制我們爲主而生的夢想!上帝讓我們能做的,超乎想像,超乎我們的經驗,也超乎我們的思維模式。

上帝的塑造,是爲了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約拿逃避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他不相信尼尼微會悔改。他心中有一種「無法改變」的觀念:尼尼微太邪惡了,怎麽可能悔改?

上帝却在尼尼微的悔改中,顯明祂改變生命的能力。上帝的憐憫,幷不局限於人類的判斷,而是基於祂無限的恩典和能力。

結語

我們不要將視野局限在魚腹之中,更不要將自己的胸懷局限在蓖麻樹上。我們有更大的可能性!

上帝會給我們救贖的力量去戰勝恐懼和試探。上帝會擴展我們胸懷和視野,幫助我們跨越眼前的困境、安逸的邊界。祂會讓我們看見,並且承擔更大、更遠的人生使命。




註:李彪《网络舆论「负面偏好」透析》,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9-13/doc-iktzqtyt5614745.shtml

作者來自溫州,第三代基督徒,現在美國牧會。

本專欄與《舉目雜誌》、《海外校園》合作

【延伸閱讀】:
眼睛被誰打開?
過犯雖多,但慈愛更多
忘記背後,頭也不回地與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