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文化「聖戰」——從取消萬聖節到取消聖誕節?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3.10.29


多元、平權、融合

話說,我孩子所在的學區,破天荒地取消了行之有年的萬聖節慶祝活動(特別是小學)。

以往,我們有全校性的慶祝遊行、變裝秀比賽、歡樂派對,等等。而如今這變化不只是我們學區而已,去google一下,全美好多學區風起雲湧地取消萬聖節,例如西雅圖學區認為萬聖節是白人的,會讓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學生被邊緣化,難以促進社群融和。

在統計上,姑且不論這些不同文化膚色的學生群體,是否在學校裡被「過度代表」。有人就質疑憑什麼學校要獨愛西洋鬼節(萬聖節)?墨西哥人也有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華人也有中原鬼節。學校如果要推廣多元文化,各族裔就應平等對待,進而可以促使社會融和。

這些年, DEI——多元(diversity)、平權(equity)及融和(Inclusion)的概念成為主流文化。政府及許多企業紛紛成立DEI專職部門,用以推廣所謂「多元、平權、融和」。萬聖節的古老傳統終究不敵DEI的政治正確。

台、日、韓一向喜歡跟風歐美,慶祝萬聖節這幾年尤其流行,變裝秀在學校及大賣場裡遍地開花,蔚為風潮。但這一波「多元、平權、融和」的風潮,亞洲顯然還沒能跟上。

文化「聖戰」?

在美國,許多基督徒家庭出於信仰理由,堅持不讓孩子參與學校的萬聖節活動,每年此時都會向學校告假,把孩子「帶回家」,對他們而言,萬聖節等同於「榮耀撒但」或「慶祝死亡」。

其實,萬聖節在美國超級商業化,大部份美國人熱衷慶祝萬聖節,純屬找樂子,並非在榮耀撒但或慶祝死亡。我個人則把萬聖節視為美國文化體驗的一環,無需恐慌到要打文化「聖戰」的程度。

甚至,我認識有些基督徒家庭,在萬聖節這一天,打開家門接觸平時不太往來的鄰居孩子,分發印有聖經經文包裝紙的糖果,敦親睦鄰建立關係,鋪墊傳福音的契機。

基督徒要如何看待萬聖節?我尊重每一家的父母按著自己的良心所做的選擇。

只是,私以為,用同樣的標準,硬要上綱上線的話,那麼若教會要嚴禁萬聖節,我們似乎也不應該慶祝農曆新年:為什麼要去拜年(獸)呢?為什麼要去給錢「壓歲」呢?基督徒相信這個嗎?這些過年傳統都出自異教文化啊。

基督徒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端午本是夏季送離五瘟神(故有「端五」的說法),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也與龍的崇拜有密切相關,據傳長江下游吳越人,自詡為龍的傳人,他們習慣在這一天以龍舟競渡形式,來舉行部落龍圖騰祭祀的習俗,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直至後來,端午節才被屈原的故事綁架。

基督徒也不應該過中秋節,為什麼要記念嫦娥奔月?月餅最好也別吃了,殊不知,月餅最初是古代在中秋時祭祀神明的供品,後來才逐漸變成大家送禮的點心。

這些中華文化傳統節日,都很「怪力亂神」,也都有「拜偶像」的影子。如果教會因為信仰的因素打壓萬聖節,那是否也應該考慮:不要再蹭中秋節的名義來舉行佈道會了?或是不要再假借春節愛宴之名來接觸慕道友了?這些傳統節期的慶祝,都可能讓華人教會之禁止萬聖節,變成一種假冒偽善的行為,有嚴重的「雙標」嫌疑!

取消情人節

這一波美國學校取消節日的風潮,除了萬聖節,同時被取消的還有充滿卡片、鮮花與巧克力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系出同樣的原因:情人節屬於「歐洲白人」的傳統,會讓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學生被邊緣化。

其實不意外,當歐美最富歷史文化傳統色彩的聖誕節都可以取消,你過你的Hanukkah,我過我的Christmas,他慶祝他的佛誔日……那麼萬聖節、情人節這些「傳統」節日被取消,也只是順勢而為。

在一個「多元、平權、融和」主導的世代,如何定義「傳統」,成了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誰的「傳統」?誰主導「傳統」?憑什麼?

取消聖誕節

正當某些教會感歎「Merry Christmas」正在從美國主流文化中消失時,對另一些教會而言,取消聖誕節卻是他們的神學正確——但取消的原因與「多元、平權、融合」的政治正確無關。

許多人都聽過聖誕節是移植自羅馬太陽神生日的說法,故此有些教會就認為,慶祝聖誕節意謂著追隨異教風俗的偶像崇拜。

不過,近來不少聖經學者採信耶魯大學神學院Andrew McGowan的研究(註1),在教會開始的頭1千年裡,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聖誕節是來自異教風俗的說法。

聖誕節移植自太陽神生日的傳說,出自一位12世紀敘利亞的聖經學者Dionysius bar-Salibi之手。他在一本筆記裡寫下,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是為了對應羅馬太陽神的生日。自此幾個世紀後(啟蒙運動後)這個的觀點開始大為流行。

因此,如果教會因為羅馬太陽神而禁止聖誕節,現在可能需要再三思考。 早期,美國清教徒也不過聖誕節,而他們的理由與太陽神異教風俗無關。當時清教徒有一些領袖在神學上的見解是:每一天都應該是敬拜日,都是聖日,不必獨尊某個節日(註2),因此他們也不過復活節。

他們認為,無論是聖誕節或是復活節,都不是聖經明文要我們守的節日,而是天主教流傳下來的遺俗。道不同不相為謀,取消聖誕節恰好符合他們的政治訴求。清教徒更重視星期天守「主日」,因這是聖經記載的。

18-19世紀在新英格蘭轄區內,清教徒嚴格到一個地步,特別立法禁止慶祝聖誕節,如果違法慶祝就要受罰。

國會記錄顯示,美國參眾議院甚至在1797及1802年的聖誕節期仍在開會上班。聖誕節成為美國國定假日是1870年以後的事了。

不知道多少華人,聽過這一段禁聖誕節的美國歷史?當時,不慶祝聖誕被視為一種宗教上的「敬虔」和政治正確。當我們還在為了能否說Merry Christmas爭得面紅耳赤時,清教徒以「每一天都是聖日」神學理由取消聖誕節,與異教風俗無關,也與多元平權融和無關。

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這些節日的存廢?我沒有標準答案。但《羅馬書》14章5節說:「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

各人要「意見堅定」,以當年的清教徒為例,既然相信「每天都是聖日」,那麼他們堅定地取消聖誕節或復活節,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

又以萬聖節為例,如果我們的標準和良心看待它是異教風俗,黑暗權勢,因此堅持不讓孩子參與,那麼是否不應三心二意,還帶著孩子慶祝有異教風俗疑慮的農曆新年,端午節或中秋節呢?




註:

1. 在12世紀以前沒有任何古教父或文獻提到聖誕節是移植自羅馬異教太陽神慶典。反而找到的證據都指向沒有這種關聯:選擇12月25日為聖誕節,早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前就開始蘊釀(最早慶祝聖誕節的有關文獻來自四世紀北非的教會)。早期的這些文獻,顯示聖誕節12月25日與「基督的受難」有關,當時無論東正教或羅馬天主教都同意基督受難日與馬利亞感孕(conception)的日子是同一天(3月25日,古教父奧古斯丁也支持此傳統),懷胎九月由此推算基督降生是落在12月25日(羅馬年曆)或1月6日(主顯節,根據希臘正教年曆)。這與羅馬太陽神沒有關係。聖誕節是太陽神慶典的說法,是12世紀以後才出現,然後才傳開的。請參閱Andrew McGowan這篇文章https://www.biblicalarchaeology.org/daily/people-cultures-in-the-bible/jesus-historical-jesus/how-december-25-became-christmas/

2. 「They for whom all days are holy can have no holiday.」參閱加爾文《民數記》講章The Sermons of John Calvin Upon the Fifth Book of Moses called Deuteronomie, 英譯 Arthur Golding (London: H. Middleton, 1583).。

本專欄與《舉目雜誌》、《海外校園》合作

【延伸閱讀】:
所有神學的內蘊包含政治神學:邁向完整和公義的上帝國
所羅門王求賜一顆能聽的心
研究政治神學,等待君王耶穌再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