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作者:Don Damsteegt,蘇森源摘譯 2005.10.23
對多數人而言,面對開刀都會有心理及情緒上的壓力,因為離開原來的生活與工作,把自己的身體交託給別人並依賴別人:即醫生、護士、社工、院牧等人員。
一個人面對手術或被傷害的威脅,往往會表現出他小時候面對類似經驗的反應(患者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1)否認:他們會否認自己情況的嚴重性,否認將帶來的疼痛,甚至否認即將接受手術。然而,否認對面臨的威脅並無幫助。此時,院牧不是要矯正患者否認的心境,而是與他們同行,藉著溝通了解患者的懼怕心理,並指引他們明白上帝的同在。
(2)患者會想起幼年時父母懲罰的威脅:因他們如此聯想,患者會盡力討好四周的人,以免受罰。他們害怕把真實的負面情緒,如生氣或懼怕表達出來,擔心周圍的人與他們疏離。而那些隱藏的情緒,使他們不知如何處理。在此情況下,牧者可成為幫助者,完全接納他們,使他們坦露內在之消極情緒,讓他們恢復平靜。
(3)想認罪的心態:在潛意識中,想向權威人士認罪,取得上帝與人的赦免。這與幼年經驗有關,藉此想避免懲罰。此時,牧者可以成為他們傾吐的對象,且向他們保證上帝的保護及寬宥,並表示會有持續關懷。
(4)想找到手術的積極意義及補償:藉此,患者盼自己所受的痛苦是有代價的。牧者在這方面的安慰與協談,可幫助一個無助、被懼怕征服的患者,使他們認識手術的積極面,藉合宜的回應,讓患者對手術有新的觀念。
事實上,深奧的心理學知識不一定能幫助人,但是「溫暖」(warmth)及「坦誠」(Openness)能幫助人。因此,牧者對受助者的感受及自己的感覺要有所認知,藉此給予有效的輔導及安慰。
學者Janis指出,手術前的懼怕有時是好的,就好比一個人面對其他威脅而感到不安是正常的反應,又如一個人的哀傷能幫助他適應痛苦的事實。
總之,恐懼也在表示人面對危險想求生存的認知及期望,牧者在攸關工作上,不是要人忽視或否定害怕的感覺,而是以合宜的回應,了解其真實的情緒,安慰及引導,並帶給他們上帝的平安。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現代人的心理壓力
《愛的抉擇點》寧捨自由(五)
媽媽的藍色憂鬱